

1.
鄉人相聚宴飲。
1.出自《詩·豳風·七月》朋酒斯饗,曰殺羔羊。
2.
以隆重的禮儀宴請賓客。泛指宴請,以酒食犒勞、招待。
1.出自《詩·小雅·彤弓》鐘鼓既設,一朝饗之。
2.出自《儀禮·士昏禮》舅姑共饗婦以一獻之禮。
3.出自《文選·潘尼〈贈陸機出為吳王郎中令〉詩》醪澄莫饗,孰慰饑渴!
4.出自《智囊補·兵智一·高仁厚》悉取將軍之資糧,饗士卒。
5.出自《敵后日記·一九四二年八月十八日》鄉丁以所作餅見饗。
3.
指饗禮。
1.出自《儀禮·公食大夫禮》設洗如饗。
2.出自《國語·魯語下》祭養尸,饗養上賓。
4.
泛指宴會。
1.出自《后漢書·王符傳》一饗之所費,破終身之業。
2.出自《資治通鑒·晉愍帝建興二年》浚設饗以待之。
5.
指宴會或祭祀所用食品等。
1.出自《國語·周語上》宰夫陳饗,膳宰監之。
2.出自《非國語上·問戰》而曰夫“神求優裕於饗”,“不優,神不福也”。是大不可。
6.
通“享”。祭祀,祭獻。
1.出自《禮記·郊特牲》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
2.出自《文選·劉琨〈勸進表〉》圣帝明王鑒其若此,知天地不可以乏饗,故屈其身以奉之。
3.出自《傳奇·崔煒》時任翁家事鬼,曰獨腳神,每三歲必殺一人饗之。
7.
通“享”。神鬼享用祭品。
1.出自《詩·小雅·楚茨》先祖是皇,神保是饗。
2.出自《國語·周語上》神饗而民聽。
3.出自《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志一》鬼神愍其(二貧媼之魂)荼苦,雖祠不設位,亦招之來饗。
8.
通“享”。亦泛指享用。
1.出自《書·顧命》王三宿,三祭,三咤。上宗曰:“饗!”
2.出自《文惠師贈新筍》詩豈意今朝忽有遺,不忍獨饗呼吾鄰。
9.
通“享”。使享受,使受用。
1.出自《五等諸侯論》饗天下以豐利,而我得與之共害。
2.出自《文選·陸機〈挽歌詩〉之三》豐肌饗螻蟻,妍骸永夷泯。
10.
通“享”。享受;享有。
1.出自《左傳·哀公十五年》子,周公之孫也,多饗大利,猶思不義。
2.出自《答〈難養生論〉》雖居君位,饗萬國,恬若素士接賓客也。
3.出自《烏氏廟碑銘》作廟天都,以致其孝;右祖左孫,爰饗其報。
11.
通“響”。參見“饗昭”。聲響明晰。
1.出自《三月三日曲水詩序》幽明獻期,雷風通饗。
12.
通“嚮”。參見“饗會”。猶會合。
1.出自《歸魂賦》既而天道禍淫,否終斯泰,靈圣奮發,風云饗會,埽欃槍之星,斬蚩尤之旆。
1.古代君王賜給民間有功者的爵位。
1.辛亥革命時期反抗清政府的起義軍隊的通稱。
1.見"民安物阜"。
1.謂民眾的議論。
2.指丁口。
1.舊時官府專管緝捕的差役。
1.舊時反動統治者對人民暴動的誣稱。
1.民眾的困苦。
2.民眾困厄。
1.人民困苦﹐國家貧窮。
1.民族器樂。
1.民眾的勞苦。
1.黎民。
1.庶人之禮。
1.民眾的人力﹑物力﹑財力。
2.人的體力。
1.民用歷書。
1.民眾的利益﹑財利。
1.指平民。
1.謂民心不齊。《書.召誥》"王不敢后﹐用顧畏于民磏。"孔穎達疏"磏﹐即巖也﹐參差不齊之意﹐故為僭也。"一說謂民情險惡。陳澔集說"磏﹐險也。"
1.舊指民眾所繳納的田賦糧。
1.俘獲的敵國民眾。
1.民眾的表率﹑榜樣。
1.民眾﹐百姓。
1.同"民氓"。
1.同"民氓"。
1.眾多的樣子。民﹐通"綿"。
1.民眾的意旨。
2.民眾的生命;人命。
3.指主宰民命之君。
4.人民的生活﹐生計。
人民大眾的疾苦入境之初,詢問民瘼。
1.在民間的母親。
2.指皇后。舊時謂皇后為萬民之母。
1.農田。
1.舊時謂治理民眾的君王或地方長官。
1.民眾的才能。
1.民歌。
1.人的品德。
1.人民的疾苦。
1.指民眾的精神﹑氣概。
1.民用器物。
①人民群眾的心情、愿望等帝王之道,在順民情。②人民群眾的生活、生產等各方面的情況民情至樸而不文|初來乍到,民情不熟。
1.謂人民財力枯竭﹐窮困不堪。
1.人民的政治權利。
1.三民主義的一個組成部分。參見"三民主義"。
1.民眾間相互謙讓的精神。
1.人民﹐百姓。
1.民家房舍。
1.民間祭祀土神。
2.指人民和社稷。
3.引申指民間。
4.指州﹑縣等地方。亦借指地方長官。
5.古代民間自行結集的團體。 6.民國初年擁護黎元洪的政治組織。
①人民大眾的生活民生在勤|國計民生。②民眾民生以德義為本。
1.人民的生活與國家的經濟。
1.三民主義的組成部分之一。
1.民眾的聲音。指人民的要求和愿望。
1.古代管理民事之官。
2.民眾的師表。
3.民辦學校教師的簡稱。
1.猶農時。
1.人民的食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