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縘”。
2.
引申為掛念,牽記。
1.出自《題嚴氏竹亭》詩子陵棲遁處,堪系野人心。
2.出自《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七板子”規模雖不及大船,但那淡藍色的欄桿,空敞的艙,也足系人情思。
3.
懸掛。參見“繫匏”。
1.出自《荀子·勸學》﹝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系之葦苕。
2.出自《史記·吳太伯世家》﹝季札﹞還至徐,徐君已死,於是乃解其寶劍,系之徐君冢樹而去。
3.出自《孟東野失子》詩吾懸日與月,吾系星與辰。
4.
拘囚;拘禁。
1.出自《禮記·月令》﹝孟夏之月﹞斷薄刑,決小罪,出輕系。
2.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湯系夏臺,文王囚羑里。
3.出自《劉公墓志銘》間詣獄,察不應系數十為曹,縱遣之。
4.出自《窮愁》案上金錢亦拘去,顧不系之以械而載之以囊,則其優遇金錢也。
5.
聯綴;歸屬。
1.出自《周禮·天官·大宰》以九兩系邦國之民。
2.出自《逸周書·作雒》城方千七百二十丈,郛七十里,南系於洛水,北因於郟山。
3.出自《〈春秋經傳集解〉序》記事者,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時,以時系年,所以紀遠近,別同異也。
4.出自《續資治通鑒·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太子心正,則天心有所屬,人心有所系矣。
5.出自《耕堂讀書記》﹝《越縵堂詹詹錄》二冊﹞為作者之侄所輯錄,以事相系者也。
6.
涉及;關系。
1.出自《西京賦》處沃土則逸,處瘠土則勞,此系乎地者也。
2.出自《五等論》夫盛衰隆弊,理所固有,教之興廢,系乎其人。
3.出自《獨游》詩神超物無違,豈系名與宦?
4.出自《答焦漪園書》年來有書三種,惟此一種系千百年是非。
5.出自《戰爭和戰略問題》兩軍敵對的一切問題依靠戰爭去解決,中國的存亡系于戰爭的勝負。
7.
世系,系統。
1.出自《周禮·春官·瞽矇》世奠系。
8.
粗絲帶子。
1.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下》文王伐崇,至鳳凰虛,襪系解,因自結。
9.
通“擊”。參見“繫戾”。乖隔。
1.出自《淮南子·泰族訓》夫觀六藝之廣崇……廣於四海,崇於太山,富於江河,曠然而通,昭然而明,天地之間,無所系戾。
2.出自《淮南舊注參正》本書《主術篇》:“曲得其宜,無所擊戾。”此文“系戾”猶'擊戾“也。”系“與”擊“通,見《易·蒙卦·上九爻辭》釋文。擊戾義猶乖隔。
10.
拴縛。
1.出自《禮記·禮器》三月系,七日戒,三日宿,慎之至也。
2.出自《莊子·列御寇》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
3.出自《獨釣》詩聊取夸兒女,榆條系從鞍。
4.出自《紅錦帶花》詩何曾系住春歸腳,只解長縈客恨眉。
5.出自《朝花夕拾·藤野先生》大概是物以希為貴罷。北京的白菜運往浙江,便用紅頭繩系住菜根,倒掛在水果店頭,尊為“膠菜”。
1.吟詠歌唱。
1.詩人的精神。
2.指詩人的瘦骨。
1.吟詠觀賞。
1.寫詩的筆。
1.吼叫。
1.猶言吟風弄月。
1.作詩的情懷。
1.詩稿。如宋吳龍翰有《古梅吟穢》六卷,元胡天游有《傲軒吟穢》一卷,明汪廣洋有《鳳池吟穢》十卷。
1.詩人的靈魂。
2.指詩人的夢魂。
3.詩情;詩思。
1.詩集。元朱晞顏撰《鯨背吟集》一卷。
1.詩人的肩膀。因吟詩時聳動肩膀,故云。
1.亦作"吟箋"。
2.詩稿。
3.指寫詩用的紙。
1.鳴叫的蟬。
1.鳴叫。
2.指有節奏的叫賣聲。
3.指模仿叫賣聲的口技。
1.詩冊;詩稿。
1.吟哦玩味。
1.詩人。
1.吟詠誦讀。
1.謂說話含混不清。
1.作詩的才力。
1.詩人的鄰居。
1.吟詩論道。
1.詩壇;詩社。
1.鳴叫。
2.指有節奏的響聲。
1.指詩人的視野。
1.彈奏古琴的指法。左手按弦,往復移動,使發顫聲。小曰吟,大曰猱。
1.善鳴的鳥。
1.吟唱;吟詠。
1.寫作詩詞;推敲詩句。
2.有節奏地誦讀。
1.吟哦;吟誦。
1.裝詩箋的小箱。
1.詩情;詩興。
1.蟋蟀的別名。
2.鳴叫著的蟋蟀。
1.見"吟蛩"。
1.詩僧。
1.吟詠欣賞。
1.詩社。
1.呻吟。因苦痛而發出哼聲。
2.吟詠;推敲詩句。
1.吟詩之聲。
1.作詩。
2.吟誦詩歌。
1.詩人的硯。
1.詩人。
1.泛指讀書。
2.謂有節奏地誦讀詩文。
1.謳吟歌誦。
1.詩人作詩時的臥榻。
1.詩壇;詩人聚會之處。
1.見"吟嘆"。
1.詩人的堂室,書齋。
1.亦作"吟耫"。
2.吟詠玩賞。
1.品味;品嘗。
2.猶體味;體會。
3.吟詠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