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檄文,古代用于征召或聲討等的文書。
2.
動詞
〈書〉用檄文曉諭或聲討。
1.
文體名。古官府用以征召、曉喻、聲討的文書。
1.出自《史記·張耳陳余列傳》誠聽臣之計,可不攻而降城,不戰而略地,傳檄而千里定,可乎?
2.出自《文體明辨·檄》《釋文》云:檄,軍書也?!墩f文》云:以木簡為書,長尺二寸,用以號召。若有急,則插雞羽而遣之,故謂之羽檄,言如飛之疾也。
3.出自《桃花扇·撫兵》俺待要飛檄金陵,告兵曹轉達車駕,許咱們遷鎮移家。
4.出自《說文?木部》檄,二尺書。
2.
泛指信函。
1.出自《寄丁中允》詩使君子所善,來檄自可求。何時有來意?待子南山頭。
3.
用檄文征召、曉喻。
1.出自《晉書·王雅傳》少知名,州檄主簿。
2.出自《史通·疑古》陳琳為袁檄魏。
3.出自《儒林外史》按察司行文書,檄了知縣去。
4.出自《墳·摩羅詩力說》次年入愛爾蘭,檄其人士,于政治宗教,皆欲有所更革,顧終不成。
1.高峻峭拔。
1.指殆將傾覆的局面。
1.危險困苦。
1.猶獻身。
1.超然貌;端正貌。
1.見"危撓"。
語出《韓非子·十過》其君之危,猶累卵也。”像摞起來的蛋一樣搖搖欲墜。比喻處境很危險。
1.危險與屈辱。
1.危險得象易于消失的早晨的露水那樣。比喻面臨滅亡。
1.危險脆弱。
1.謂危及于身。
1.猶危亡。
1.高大的巖石。
1.不安寧的時世。
1.疾速的箭。
1.危險的事情。
1.驚視。
1.危險的方法。
1.指琴。
1.深思。
1.瀕臨死亡。
2.猶橫死。
1.危懼。
1.高高聳立。
1.高臺。
1.謂哀傷涕泣。
1.謂高聳于天。
1.聳立于高處的亭子。
1.見"危途"。
1.亦作"危涂"。
2.艱險難行的道路。
3.指危險的途程。
1.危急,滅亡。
1.危主。
1.重重危險;極其危險。
2.高峻貌。
3.傳說中的山精。
1.《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的省稱。宋明以來作為儒家道統的"心脈"。
1.謂坐時高聳膝部。
1.謂艱險的山路。
1.險峻狹窄。
1.見"危弦"。
1.亦作"危崄"。艱危險惡,不安全。謂有可能導致災難或失敗。
2.指險惡﹑險要之地。
1.見"危險"。
1.不安于本土。
1.衰危。
1.高而偏斜。
1.聳立于高臺上的屋宇。
1.謂心存戒懼。語本《孟子.盡心上》"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
1.危險的行動。
2.小心地行動;慎行。
3.正直的行為。
4.謂(言語)高于行為。
5.不安全的航行。
1.猶高遠。
1.高峻的山峰。
1.高懸。
1.高峻的懸崖。
1.直言。
2.謂(行為)超過言語。
3.聳人聽聞的言論。
4.猶慎言。謂不說自己的功勞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