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古代指奴隸。
2.
代詞
〈書〉疑問代詞。何。
3.
名詞
(Xī)姓。
4.
見“奚落”。譏諷嘲笑,使人難堪。
1.
古代奴隸的一種。
1.出自《周禮·天官·序官》奚三百人。
2.出自《題王子梅盜詩圖》詩呼奚抱之走,播遷得小宅。
2.
大腹貌。
1.出自《說文·大部》奚,大腹也。
3.
古族名。分布在饒樂水(今內蒙古自治區西拉木倫河)流域。南北朝時稱庫莫奚。隋唐時稱奚。以游牧為生,后漸與契丹人同化。亦泛指北方少數民族。
1.出自《塞上》詩夜來山下哭,應是送降奚。
4.
姓。相傳為夏車正奚仲之后。漢有奚涓、奚意。見《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
1.出自《古今姓氏書辯證?齊韻》奚,出自任姓。夏車正奚仲之后,以王父字為氏。
5.
疑問詞。猶何。何事。什么事。
1.出自《論語·子路》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
2.出自《莊子·駢拇》問臧奚事,則挾策讀書;問谷奚事,則博塞以游。
6.
疑問詞。猶何。何處,什么地方。
1.出自《論語·憲問》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
2.出自《論衡·順鼓》今言“告”以陰盛陽威,攻尊之難,奚從來哉?
3.出自《夜譚隨錄·某諸生》深夜睘睘,將奚之乎?
4.出自《書信集·致許壽裳》君今年奚適?久不得消息,甚念,甚念。
7.
疑問詞。猶何。為何,為什么。
1.出自《論語·為政》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
2.出自《史記·趙世家》子奚不稱疾毋出,傳政於公子成?
3.出自《歸去來辭》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
8.
疑問詞。猶何。什么。
1.出自《呂氏春秋·不屈》蝗螟,農夫得而殺之,奚故?為其害稼也。
2.出自《老學庵筆記》吾兒遇蘇內翰知舉不及第,它日尚奚望?
1.亦作"越竟"。
2.越過省界或國境。竟,同"境"。
1.謂超越自己職掌的部分。
1.越過,度過。
2.引申為勝過。
3.指越地的邊境。
4.《越絕書》的省稱。
5.猶隔絕。
1.越出官爵的次序。謂官爵卑下者凌越于尊崇者之上。
2.謂封賞官爵超過常制。
1.作客他鄉的越人。多泛指異鄉客居者。
1.橫越田塍或小路的流水溝。
1.越獄。
1.指古代越國名臣范蠡。
1.越出禮法的規定;不守規矩。
1.謂逆著木質紋理。
2.違反義理,悖理。
1.散失;消散。
1.越過職權范圍。
1.侵越;沖犯。
1.超越次第。
1.越地所產的絲織品,以輕柔精致著稱。
1.泛指南國的梅花。
2.指梅子。
1.謂越出名教的羈絆。
1.指明亡后宗室唐王﹑魯王先后在東南一帶建立的政權。
1.古代對南方土著的蔑稱。
東南亞國家。在中南半島東部,臨南海。北鄰中國。面積3296萬平方千米。人口7260萬(1994年)。首都河內。境內3/4為山地,紅河三角洲和湄公河三角洲分居北部和南部。熱帶季風氣候。世界主要稻米出口國之一。工業有冶金、機械、煤炭、紡織等部門。
1.南方的鳥。《文選.古詩》"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李善注引《韓詩外傳》"《詩》曰'代馬依北風,飛鳥棲故巢。'皆不忘本之謂也。"后因用為思念故鄉或故國之典。
2.孔雀的別名。
1.古代越國多出美女,西施其尤著者◇因以泛指越地美女。
2.專指西施。
3.指越國一善劍女子。據《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載越有處女,出于南林。越王使使聘之,問以劍載之術,號曰越女,命教軍士。當時皆稱越女之劍。
1.古代西域出產的一種上等織物。
1.指越窯所產的茶甌。
1.本指由內附越人組成的騎兵。
2.泛指能騎善射勁勇過人的騎兵。
1.越軍的旗纛。
2.泛指軍旗。
1.猶清香。
1.指越窯所產的青瓷器。因臣下不得用之,又有秘色磁器之稱。
1.古代越國與秦國相距邈遠,故并稱以喻漠不相關的人或事。
1.南方的鳥。
2.指孔雀。
1.同"越瘦秦肥"。
1.發語詞。猶及至。
1.亦作"越常"。亦作"越嘗"。
2.古南海國名。
1.即越裳。
1.見"越石父"。
2.指晉代抗敵名臣劉琨。
1.春秋時齊國賢人。齊相晏嬰解左驂贖之于縲紲之中,歸而久未延見,越石父以為辱己,要求絕交,晏嬰謝過,延為上客。見《晏子春秋.雜上二四》。
1.超越世俗;勝過一般。
1.比喻痛癢與己無關。語本唐韓愈《爭臣論》"視政之得失,若越人之視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
1.猶言越瘦秦肥。
1.指越軌的思想行為。
1.勝過一般;不同凡俗。
2.南方越地的風俗習慣。
1.越級上訴。
1.指春秋時越王勾踐登眺之所。故址在今浙江紹興種山。
2.指漢時南越王趙佗所建之臺。故址在今廣東廣州越秀山。
1.見"越睒"。
1.梔子的別名。
1.越地產藤可造紙,質佳,因用以指好紙。
1.漢代陸賈出使南越,南越王趙佗賜給他一個袋子,內裝珍奇寶物,價值千金。事見《漢書.陸賈傳》◇因以"越橐"泛指貯藏珍寶的袋子。
1.見"越睒"。
1.越出分外。
2.方言。猶格外。
3.除此之外,另外。
1.一種水鳥。產于廣東﹑廣西及越南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