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去毛熟治的獸皮;柔軟的皮革。
1.出自《儀禮·聘禮》君使卿韋弁。
2.出自《鹽鐵論·散不足》士則單復木具,盤韋柔革。
3.出自《后漢書·烏桓傳》婦人能刺韋作文繡,織氀毼。
4.出自《墳·科學史教篇》柔皮術亦不日竟成,制履之韋,因以不匱。
2.
皮繩。參見“韋弦”。
1.出自《韓非子·觀行》西門豹之性急,故佩韋以自緩;董安于之心緩,故佩弦以自急。
3.
皮制的劍鞘。
1.出自《墨子·兼愛中》昔者晉文公好士之惡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韋以帶劍。
2.出自《漢書·東方朔傳》富有四海,身衣弋綈,足履革舄,以韋帶劍,莞蒲為席。
4.
古代治皮革的工匠。
1.出自《周禮·考工記序》攻皮之工:函、鮑、韗、韋、裘。
5.
背離。“違”的古字。
1.出自《說文·韋部》韋,相背也。
2.出自《漢書·禮樂志》五音六律,依韋饗昭。
3.出自《積微居小學述林·釋正韋》按形求義,韋即違之初文也。
6.
通“圍”。量詞。用于計量圓周,指樹木兩臂合抱的長度。
1.出自《漢書·成帝紀》是日大風,拔甘泉畤中大木十韋以上。
7.
通“圍”。圍繞;圍攏。
1.出自《水經注·淮水》《釋名》曰:“淮,韋也,韋繞揚州北界,東至于海也。”
2.出自《新唐書·北狄傳·室韋》其畜無羊少馬,有牛不用,有巨豕食之,韋其皮為服若席。
8.
古國名。豕韋的簡稱。春秋時衛地,故地在今河南省滑縣境內。
1.出自《詩·商頌·長發》韋顧既伐,昆吾夏桀。
9.
姓。
1.出自《萬姓統譜?微韻》韋,顓帝大彭之后,封於豕韋,以國為氏。
指主要分布在非洲的尼格羅—奧大利亞人種。
1.昏暗沉悶。
1.竹的一種。莖初長時綠色,以后遂漸變成黑色,葉子披針形,背面微帶白色,生在小枝的末端,花穗綠色而略帶紫色。莖堅韌,可以做手杖﹑書架等。也叫紫竹。
1.指罪惡之手。
1.古代婦人以杉木灰研末抹其額,或飾眉。
1.匿名訴狀。
2.誣陷不實之狀。
1.人影搖晃貌。
2.人﹑物矗立貌。
1.色黑而污濁。
1.黑黑的樣子。
1.形容黑。
1.形容黑而密。
①〈書〉黑色的痣。②見〖太陽黑子〗。
1.深紫色。
1.黧黑貌。
1.黑色的寬絲帶。
1.嘆詞。表示感嘆。
1.謂不敢定奪。
1.沉默無言貌。
1.象聲詞。馬叫聲。
1.謂靜觀默會。
1.謂心里領會。
1.不出聲地記在心里。
1.互相吹噓。
中國歷史上對于同外國和同周邊各民族進行貿易的通稱『朝初年就同南越和匈奴進行貿易。東漢開始用此稱呼。
1.亦省稱"互市郎"。亦省稱"互郎"。
2.古時互市交易的中間介紹人。
1.互有差失。
1.《易》卦上下兩體相互交錯取象而成之新卦,又叫"互卦"。如《觀》為《坤》(a)下《巽》上,取其二至四爻則為《艮》(f),三至五爻則為《坤》(a)。
2.舊體詩修辭手法之一。謂一聯上下兩句文意互相映襯補充。
互相溝通、交換~消息 ㄧ~有無。
1.謂上下文義互相闡發,互相補足。
2.指錯綜使用同義詞以避免字面重復的修辭手法。
3.指互有歧義的條文。
1.甲殼類動物的總稱。
副詞,表示彼此同樣對待的關系~尊重 ㄧ~幫助ㄧ~支持。
1.相互校正。
1.上下文義互相闡發,互相補足。
2.交錯使用同義詞以避免字面重復的修辭手法。
1.彼此不同。
1.互相調換。
1.交錯運用。
2.相互代替使用。
1.交互曲折。
1.相互證明。
兩個正整數只有公約數1時,它們的關系叫做互質。如3和11互質。
經濟上互相幫助的群眾性組織,多由基層工會組織領導。
1.即互助組。
①在生產、工作或學習上互相幫助的小集體。②我國農業合作化的初級形式,由若干戶農民自愿組織起來,在勞動力、農具、牲畜等方面進行互助合作。
1.交錯連綿。
1.嚇唬,使害怕。
1.戶籍;戶口。
1.豹之有文彩者。戶,通"昽"。
1.見"戶辯"。
1.亦作"戶辨"。
2.挨戶說明。
3.家家明了。
1.五人之長。
1.古代官署名。秦為治粟內史,漢為大司農。三國以后,常置度支尚書及左民尚書,掌財用及戶籍。隋設民部尚書,唐因之,高宗即位,為避太宗李世民諱,改稱戶部,為六部之一,掌管全國土地﹑戶籍﹑賦稅﹑財政收支等事務,長官為戶部尚書。五代至清相沿不改。清光緒三十二年,設民政部﹑度支部,戶部遂廢。參閱《宋書.百官志上》﹑《通典.職官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