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拉。
2.
動詞
設法使局勢好轉或恢復原狀。
3.
動詞
追悼死者。
4.
動詞
把衣服向上卷。
5.
同“綰”。
6.
動詞
牽引(車輛)。
7.
動詞
彎臂勾住。
1.
亦作“鋔”。
2.
扭轉;挽回。
1.出自《天南逸史》惟瞿公導養圣德,修紀綱,挽人心,布威武,抑權閹,起用人望,招徠賢俊為首務。
2.出自《己亥雜詩》頹波難挽挽頹心,壯歲曾為九牧箴。
3.出自《警告全國父老書》挽狂瀾于既倒。
3.
挎;彎手鉤住。
1.出自《水滸傳》只見那小猴子挽著個柳籠栲栳在手里,糴米歸來。
2.出自《啼笑因緣》家樹伸過一只手來挽了自己的胳膊。
3.出自《報復》他又坐到她旁邊去,手挽著她的腰。
4.
卷起;疊起。
1.出自《芍藥歌》嬌癡婢子無靈性,競挽春衫來比并。
2.出自《林則徐日記·道光十八年八月朔日》登岸閱視新挽之柳眉月堤一百六十余丈。
3.出自《寒夜》母親系著圍裙,立在方桌前挽起袖子洗衣服。
5.
編結。
1.出自《貞符》惟人之初,總總而生,林林而群,雪霜風雨雷雹暴其外,于是乃知架巢空穴,挽草木,取皮革。
2.出自《紅樓夢》眾人看時,幸而他的頭發極多,鉸的不透,連忙替他挽上。
3.出自《且介亭雜文·病后雜談之余》小丑挽一個結,插上一朵紙花打諢。
6.
哀悼。
1.出自《文心雕龍·樂府》至于軒岐鼓吹,漢世鐃挽,雖戎喪殊事,而并總入樂府。
2.出自《兩地書·致許廣平十五》但看他挽孫中山對聯中之自夸,與對于完全“道不同”之段祺瑞之密切,為人亦可想而知。
7.
見“挽挽”。長貌。
1.出自《介子推》若要個完全的尸首,則合教這長挽挽白練休。
2.出自《博望燒屯》他生的高聳聳俊英鼻,長挽挽臥蠶眉。
8.
拉;牽引。
1.出自《名都篇》左挽因右發,一縱兩禽連。
2.出自《祈雨祝文》逾旬不雨,農有憂色,挽舟浚河,公私告病。
3.出自《接竹引泉》詩挽之歸我廬,晴雨注屋茆。
4.出自《水滸傳》〔蔡京、蔡攸〕于是密挽心腹官員,與府尹相知的,教他將王慶刺配遠惡軍州,以滅其跡。
5.出自《生死場》只有趙三的車子沒有牛挽。
9.
引申為薦引。
1.出自《夢溪筆談·藝文二》歐陽文忠好推挽后學。
10.
引申為繞。
1.出自《官場現形記》剛才我從同慶里出來,先挽到號里打聽過。
1.有窮氏與王莽所建新朝的并稱。
1.見"窮形盡相"。
1.亦作"窮形極相"。
2.形容描摹極其生動逼真。
3.形容人丑態畢露。
4.指怪像百出。
1.亦作"窮兇"。
2.極端兇惡。
1.見"窮兇極虐"。
1.見"窮兇極逆"。
1.極端兇惡。
1.極端兇殘悖逆。
1.極端兇惡暴虐。
1.舊時泛指貧窮的讀書人。
1.高山。
2.深山;荒山。
1.窮困空虛。
1.研究老莊之學。
1.陡峭險峻貌。
1.高山深谷。極言地方的荒僻險惡。
1.直至水濱。
1.悲泣。
1.各種各樣的論調。
1.高峻的山崖。
1.深入研究。
1.陋巷;窮人住的里巷。
1.見"窮檐"。
1.指窮人所住的地方。
1.見"窮野"。
1.徹夜;通宵。
1.窮盡;終了。
1.窮困受壓抑。
1.荒遠之地。
1.指冬盡年終之時。
2.指極其陰沉的天氣。
1.狂飲。
1.高墻。
1.謂探尋幽深﹑僻靜之處。
2.謂深入探求玄奧之理。
1.謂最后所剩的。
1.失水之魚。比喻身處困境的人。
1.猶絕域。極遠的邊地。
1.見"窮源"。
1.《禮記.學記》"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謂務本。"孔穎達疏"言三王祭百川之時﹐皆先祭河而后祭海也。或先祭其源﹐或后祭其委∮為海本﹐源為委本。"后因以"窮原竟委"比喻深入探求事物的始末。
1.河流的發源處。
2.窮盡水流的源頭。
3.亦作"窮原"。探尋事物的本原。
1.比喻人處困境﹐急于尋覓棲身之地。
1.猿被困失棲。喻人流離失所﹐無家可歸。
1.見"窮猿奔林"。
1.極遠;荒遠。
2.追溯淵源。
1.窮困;貧賤。
1.窮盡的命運。
1.謂作詩押韻﹐把一個韻部所有的字都押完。
1.《易.系辭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謂事物發展到了極點就會發生變化◇因以"窮則思變"表示人處于艱難環境﹐就會設法改變現狀。
1.僻遠的水鄉。
2.干涸的沼澤。
1.謂窮究深奧的道理。
1.盡力戰斗。
1.竭力斥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