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山名。詳“岏山”。
1.出自《拾遺記·秦始皇》始皇起云明臺,窮四方之珍木……東得蔥巒錦柏,溧檖龍松,寒河星柘,岏山云梓。
2.
見“岏岏”。山高貌。
1.出自《零陵先賢贊》后數百年,故山岏岏,行朋乞福,乃其衣冠。
3.
見“巒岏”。形容山勢高峻連綿。
1.出自《雜三言·悅曲池》山巒岏兮水環合,水環合兮石重沓。
4.
見“巉岏”。形容山、石高而尖銳。
1.出自《送趙員外之官憲州》詩西游秦函谷,崆峒上巉岏。
2.出自《徐霞客游記·楚游日記》又二十里過青龍磯,磯石巉岏,橫嚙江流。
5.
見“巉岏”。指險峻的山。
1.出自《東周列國志》雪薄薄兮日生寒,我驅車兮上巉岏。
6.
見“岏巑”。峻峭的山峰。
1.出自《檗子書來約游西泠》詩猿狙作棫擁岏巑,澒洞風塵過眼看。
7.
見“巑岏”。山高銳貌。
1.出自《登廬山望石門》詩嶄絕類虎牙,巑岏象熊耳。
2.出自《舟中望九華山》詩縹渺對雄標,巑岏發奇蘊。
8.
見“巑岏”。形容其他尖銳之物。
1.出自《西洋貢獅子賦》齒巑岏而五兵失銳,目閃爍而雙電交光。
9.
見“巑岏”。聳立貌。
1.出自《待罪江南思北歸賦》究煙霞之繚繞,具林石之巑岏。
2.出自《送張修撰養正北巡》詩南則龍樓鳳閣高巑岏,北則諸州列鎮相鉤環。
3.出自《揚州畫舫錄·小秦淮錄》小屋三楹,屋旁小閣二楹,黃石巑岏,石中古木十數株。
10.
見“巑岏”。高峻的山峰。
1.出自《楚辭·劉向〈九嘆〉》登巑岏以長企兮,望南郢而窺之。
11.
見“巑岏”。形容人品高尚。
1.出自《老姑行為姚姐夫人七十壽》詩吾姐操行復巑岏,三老姑名應不刊。
12.
見“巑岏”。裹足不前的樣子。亦形容沮喪的樣子。
1.出自《太平廣記》新牧捍岏踧踖,斂容低視,不敢正面對禮生。
1.謂星的行列。
1.指燈。
1.通曉星象的人。
1.猶天宮。稱地理位置高的宮殿亭臺。
2.指華麗的房屋。
1.喻宮禁,皇居。
1.我國古代把天上的恒星幾個幾個地組合在一起,并命名。這種恒星組合叫星官。
2.指天文星象。
3.指掌天文星象之官。
4.星神。
1.道士的帽子。
1.同"星管"。
1.星星的光輝。
1.菊花品種名。
1.連夜趕回。
1.猶星斗。
2.時刻;歲月。
3.觀察測量星體運行以定時刻的儀器。
1.星與海。
2.星的海洋。多形容發光體分布得廣而多。
指銀河星漢閃爍|星漢燦爛。
1.亦稱"星漢神砂"。
2.寶石的一種。
1.見"星漢砂"。
1.銀河。
1.星槎。
1.猶虹霓。
2.謂有星若虹霓。
1.指弧矢星。又名天弓。在天狼星東南。共九星,八星如弓形,外一星像矢,故名。
1.星星。
1.星光。
1.如天星環繞。
1.銀河。
1.星光燦爛。多用以形容天下太平。
1.亦作"星回"。
2.星宿視運動回轉故位。謂一年將盡。
1.古代南詔節日名。其說不一。或謂即"火把節"。
①微弱的火星火燎原。②流星。比喻緊急急如星火。
1.謂小火花可以引起燎原大火。語本《書.盤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邇"。
2.喻微小的事物有廣闊的發展前途。
1.見"星貨鋪"。
1.星夜擒獲。
1.星次名。十二次之一。與十二辰之丑相對應,二十八宿中之斗﹑牛二宿屬之。
2.泛指歲月。
1.星與星之間。
2.今亦泛指太空。
宇宙飛行器擺脫太陽系天體的引力,到太陽系以外的恒星際空間的航行活動。目前正處于探索階段。有人將它作為行星際航行”的簡稱;也有人稱之為恒星際航行”,而把星際航行作為行星際航行和恒星際航行的統稱。
恒星間密度極稀的物質。包括占90%的氣體和10%的塵埃微粒,以及宇宙線和磁場。氣體主要由氫、氦組成。塵埃是直徑只有幾十萬分之一厘米的固態質點。平均密度為1個粒子/立方厘米。既是形成恒星的材料,又是恒星演化的產物。
1.星相家。
1.牽牛星織女星相會的節日。
1.星夜駕車而行。謂早發。語出《詩.墉風.定之方中》"星言夙駕,說于桑田。"
2.使者所乘的車。引申為敬辭。猶臺駕﹑大駕。
1.寶劍。
1.指流星。
2.指漏箭。
1.星區名。畢昴兩星分別在黃道之南北,日月五星皆循黃道而行,出入畢昴之間,故稱兩星間之區域為星街。
1.星河,銀河。
1.猶言星之靈氣。
1.分散布列;分散居住。
2.猶分離。
1.謂行星聚于某宿。
2.猶會聚。
1.謂散布如列星的佛龕或佛塔。
1.有星光的天空。
1.謂夜將盡。
1.《后漢書.明帝紀》"館陶公主為子求郎,不許,而賜錢千萬。謂群臣曰'郎官上應列宿,出宰百里,茍非其人,則民受殃,是以難之。'"后因稱郎官為"星郎"。
1.天狼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