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鈔票,紙幣。
2.
名詞
(Chāo)姓。
3.
同“抄”。
4.
動詞
選取;選編(多用于集子名)。
1.
掠取;搶掠。后作“抄”。
1.出自《潛夫論·勸將》東寇趙魏,西鈔蜀漢。
2.出自《后漢書·皇后紀下·靈思何皇后》及李傕破長安,遣兵鈔關東,略得姬。
3.出自《留題峽州甘泉寺》詩民風坦和平,開戶夜無鈔。
2.
謄寫。也作“抄”。
1.出自《抱樸子·金丹》余今略鈔金丹之都較,以示后之同志好之者。
2.出自《贈李八秘書別三十韻》乞米煩佳客,鈔詩聽小胥。
3.出自《吹網錄·鈔輯史記正義》博考他書所引,為之補漏訂訛,手鈔成帙。
4.出自《書信集·致史濟行》有人講“新文學”,原也好的,但還是鈔“舊”的《語絲》。
3.
經過選錄而成的集子。也作“抄”。
1.出自《文心》古今人所作的筆記,真是數也數不清……書名有的就叫什么“筆記”,有的叫什么“隨筆”,有的叫什么“錄”,有的叫什么“鈔”。
2.出自如:《北堂書鈔》;《清稗類鈔》。
4.
佛教稱詮釋佛經經義的一種方法。疏解經,鈔則解疏。
1.出自《五燈會元·未詳法嗣·亡名古宿》昔有老宿問一座主:“疏鈔解義,廣略如何?”主曰:“鈔解疏,疏解經。”
5.
同“抄”。古容量單位。一升的千分之一。亦泛指微量。參見“鈔撮”。
1.出自《世說新語·品藻》王子敬問謝公:“嘉賓何如道季?”答曰:“道季誠復鈔撮清悟,嘉賓故自上。”
6.
紙幣名。
1.出自《輟耕錄·不茍取》趙松雪嘗為羅司徒奉鈔百錠,為先生(胡汲仲)潤筆,請作乃父墓銘。
2.出自《燈下集·關于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一些問題》元朝曾用鈔,明初鑄銅錢。
7.
泛指錢。參見“交鈔”。
1.出自《醒世恒言·張廷秀逃生救父》兩下又吃了一大回酒,起身會鈔。
2.出自《出奔》有時候還要由他們自己去兜集幾個同行者來,再向這些同行者收集些搭船的船鈔。
8.
古時官府征收錢物后所給的單據。
1.出自《催租行》輸租得鈔官更催,踉??里正敲門來。
9.
取近路行走。也作“抄”。
1.出自《由柳橋發車巡游一宮犬山道上作》詩春游無處不魂銷,鈔過蘇川第二橋。
10.
通“眇”。微眇;仔細。
1.出自《管子·幼官》器成於僇,教行於鈔。
11.
姓。明有鈔氏。見清黃宗羲《酉山許先生墓志銘》。
1.出自《萬姓統譜?肴韻》鈔,見《姓苑》。本(明)朝鈔秀,正德舉人;鈔奇,嘉靖舉人,俱彰德人。
1.歡暢。
1.怡悅放蕩。
1.謂風日和美。指春天。
2.和悅。
1.使精神愉快。
1.安樂;歡樂。
1.猶悅目。
1.愉悅和睦。
1.猶安寧。
1.怡悅心情。
1.陶冶性情。
1.怡養性情。
1.使心情怡悅舒暢。
1.喜悅而滿足貌。
1.喜悅而無拘束貌。
1.面露和悅之容。
1.怡養或怡悅心神。
2.古代名琴名。
1.猶柔聲。
1.見"怡悅"。
1.和悅心情。
1.怡悅精神,使之安適愉快。
1.和悅的容顏。
2.使容顏喜悅。
1.猶和顏悅色。
1.和樂。
2.猶保養,休養。
3.猶陶冶。
1.和順貌;安適自得貌。
2.特指兄弟和睦的樣子。語本《論語.子路》"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3.喜悅貌。
1.愉悅;快樂。
1.喜悅;和悅。
1.喜樂。
1.猶怡豫。
1.安樂;歡樂。
1.亦作"怡說"。
2.取悅;喜悅。
1.怡養神志,使之安適愉快。
1.礦石名。《山海經.西山經》"又百八十里﹐曰號山……多沶石。"郝懿行箋疏"《說文》沶本字作淦﹐云泥也﹐蓋石質柔軟如泥者﹐今水中土中俱有此石也。"一說﹐沶石為古代用作黑色染料的一種礦物。
1.水名。在今湖北省保康﹑南漳﹑宜城一帶。
1.兩犬相爭。
1.怒視貌。
1.險峻貌。
1.連綿不絕貌。
1.猶迤邐。形容慢慢地﹑迂回曲折而行。
1.亦作"迤遰"。
2.猶迤平。
1.挑逗;引誘。
2.打斷;耽擱。
3.連累;拖累。
4.牽掛。
引誘誰著你迤逗他胡亂行。
1.水斜流而會合。
1.逐漸。
1.猶長久。
1.見"迤邐"。
1.亦作"迤"。亦作"迤里"。亦作"迤邐"。亦作"迤"。
2.曲折連綿貌。
3.指唱歌聲和鳥鳴聲的悠揚圓轉。
4.斜延貌;延伸貌。
5.緩行貌。 6.漸次;逐漸。
曲折延綿;緩行迤邐不斷的青山|沿河迤邐而行。
1.連綿的山丘。
1.亦作"迤靡"。亦作"迤?"。
2.相連貌。
1.亦作"迤平"。
2.謂平緩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