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子、–兒)成塊或成堆的東西。
2.
動詞
面食煮熟后粘在一塊兒。
3.
名詞
露天的鹽堆。多用于地名。
1.
堆;團。
1.出自《粉蝶兒》套曲密匝匝那一坨,疏剌剌這幾窩。我這里對著晴嵐,倚著青山,湛著清波。
2.出自《東方》他把懷解開,腸子已經(jīng)流出來,像小茶碗那么一坨,垂在褲腰上。
3.出自《從烏江到瀘沽》敵人沿著大道,以常備行軍隊列,一坨坨、一隊隊,擁擁擠擠地向西南方向走去。
2.
指海中沙洲。
1.出自《海疆善后疏》海中沙洲,俗呼為坨,亦有周廣至百里者,或荒或種,并無賦借。
3.
面食煮熟后黏結(jié)成一塊。
1.出自《逃跑》老宋一鍋煮五六十號人的面條,不夾生,不糊鍋;撈出面條,再切十五斤黃瓜的菜碼兒,面條都不見“坨”。
2.出自《濟南時報》煮熟的面條吸水膨脹,變身為黏糊糊的面疙瘩。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叫法,重慶人說“融”了,膠東人和東北人說“坨”了。
3.出自如:面條坨了;餃子坨了。
4.
地名用字。
1.出自如: 王慶坨,在河北省;黃沙坨,在遼寧省。
1.古代雜技的一個項目。
1.謂陪人飲酒。
1.謂在章奏上耍弄花樣。
1.見"弄麞"。
1.裝模作樣。
1.亦作"弄獐"。
2.皆為"弄璋"之訛。因用以嘲寫錯別字。典出《舊唐書.李林甫傳》"太常少卿姜度﹐林甫舅子﹐度妻誕子﹐林甫手書慶之曰'聞有弄獐之慶。'客視之掩口。"
1.玩珠。指漢皋二女事。
2.指鮫人泣珠故事。
3.古時百濟雜戲的一種。
1.吹奏管弦樂器。
1.亦作"弄妝"。
2.妝飾﹐打扮。
1.妝飾容貌。
2.謂做出種種姿態(tài)。
1.耍貧嘴﹐多嘴。
2.指搬嘴﹐搬弄是非。
1.猶言耍嘴皮子。
1.爭吵怒罵。
1.多言貌。
1.泛指農(nóng)活。
1.契丹語。皇后的尊稱。
1.女真姓。金有耨眃溫敦思忠﹑耨眃溫敦謙﹑耨眃溫敦兀帶。《金史》并有傳。
1.奴仆之輩,奴才們。
1.奴仆;供役之人。
1.亦作"奴材"。詈詞。有鄙薄輕視之意。
2.家奴;奴仆。
3.引申為奴性十足,甘心供人驅(qū)使﹑幫助作惡的人。
4.明清兩代宦官及清代旗籍文武官員對皇帝自稱奴才,清代旗籍家庭的奴仆對主人亦自稱奴才。清朝皇帝對旗籍官吏有時亦以奴才稱之。
1.見"奴才"。
1.奴婢的子女,身份仍為奴。
奴爾干都指揮使司”的簡稱。明代設于東北地區(qū)的軍事行政機構(gòu)。1409年于黑龍江口附近的奴爾干城建立,派有駐兵,中央政府經(jīng)常遣官員至此巡視。
1.對女人的昵稱。
1.唐時稱出身低賤的下級軍官。
1.侵略者及其幫兇用各種方法使被侵略的民族甘受奴役。
1.舊時女子自稱。
1.犀牛的別名。
2.指犀牛鼻上之小角。
1.家奴。
見奴隸階級”。
指16世紀至19世紀末西方殖民者將非洲黑人大量販賣到美洲去從事奴隸勞動的活動。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美國殖民者相繼參與這種貿(mào)易。被販運到美洲的非洲黑人約1500萬人。
1.真實;確實可靠。
1.古代男子束發(fā)的頭巾。
1.抽繭出絲的工具。
1.系玉器的紺帛和承托玉器的墊物。
1.浸繭的盆。
1.煮繭抽絲。
1.輕捷勇猛。
1.假扮。
1.詈詞。猶無賴,惡棍。
2.狡獪的伎倆。
1.見"喬才"。
1.驕橫不講理。
1.高峰。
1.高高的樹干。
世界第二高峰,喀喇昆侖山脈主峰。在中國新疆和克什米爾(巴基斯坦實際控制區(qū))邊界上。拔8611米。北坡的音蘇蓋堤冰川長415千米,面積約330平方千米,為中國境內(nèi)最大的冰川。
1.虛偽的事。
1.裝好意;假作公平。
1.化妝,打扮;濃妝艷抹。
1.反話;假話。
1.假冒的家長。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