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道路。
2.
名詞
(Tú)姓。
3.
名詞
喻指方面或范圍。
4.
名詞
門路。
1.
道路。
1.出自《管子·中匡》鮑叔、隰朋趨而出,及管仲於途。
2.出自《上林賦》道盡途殫,回車而還。
3.出自《搜神秘覽》途中遇大雨,憩於屋下。
4.出自《茶香室叢鈔·張小舍》按張小舍,一捕盜之人,而亦以成名后世,何途無人才乎?
5.出自《水調歌頭·游泳》詞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2.
途徑;路子。多用于比喻。
1.出自《鹽鐵論·本議》古之立國家者,開本末之途,通有無之用。
2.出自《三國志·蜀志·彭羕傳》偃息於仁義之途,恬淡於浩然之域。
3.出自《儒林外史》中書的班次,進士是一途,監生是一途。
4.出自《書信集·致韋素園》未名社的事,我以為有兩途:(1)專印譯、著書;(2)兼出期刊。
3.
仕途,官吏晉升之路。
1.出自《游青龍寺贈崔大補闕》詩年少得途未要忙,時清諫疏尤宜罕。
2.出自《寄吳士矩端公五十韻》時輩多得途,親朋屢相敕。
3.出自《舊京瑣記·考試》凡以別途進者限制極嚴,差缺升途皆無望也。
4.
體系;門類。
1.出自《古學出于官守論》上古之時,政治、學術、宗教合于一途,其法咸備于明堂。
5.
追擊,鎮壓。參見“途衆”。
1.出自《中國史稿》在卜辭中,記載著商王曾經不止一次地親自出馬鎮壓奴隸的暴動,叫作“途眾”。途字有追擊、鎮壓的意思。
1.魔道的天界。
1.指破壞修行的兇神惡鬼。亦指自身的邪念。
2.引申指邪惡之人。
3.猶對頭﹑克星。
1.克星﹐對頭。
1.亦作"魔酡"。
2.閑混,無端消磨時光。
1.見"魔駝"。
1.魔界之王,鬼之首領。佛教用以稱欲界第六天他自在天之主波旬。
2.泛指惡鬼之王。
3.喻極兇殘的統治者。
1.魔鬼。
1.怪物,神奇之物。
1.猶妖孽。
1.邪惡之心。
1.指給人帶來磨難的人。
1.魔鬼一類的人。
1.猶魘昧。
1.妖魔的氣焰。
1.著魔中邪的樣子。
1.魔怪的影子。比喻暗中害人的東西﹑潛在的惡勢力。
又稱聒頡薄5プ右噸參錚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地下塊莖扁球形。先開花,后長葉。產于中國和越南。塊莖富含淀粉,經石灰水漂煮后可食用或釀酒,或作工業上的糊料;也可入藥,能攻毒消腫。
1.帶有妖氣的烏云。
1.喻惡勢力的控制。
1.魔鬼的棍棒。喻指邪惡勢力。
2.魔術師表演魔術時所用的棍子。
1.見"魔障"。
1.魔鬼的咒語。
1.迫,逼近。
1.猶掠奪。
1.磨擦沖蕩。
1.摩拂。語本漢司馬相如《子虛賦》"下靡蘭蕙,上拂羽蓋。"
1.切蹉規戒。
1.逼近敵人的營壘。亦指戰事。
1.磨之使銳利。
1.磨煉。
1.磨滅。
1.切蹉。
2.直諫;切責。
1.規勸君上。謂直言諍諫。
1.研習。
1.磨牙。
1.水漲沒過堤岸。
1.拿刀割脖子。多指自殺。
1.臉面上下不來。
2.不好意思。
3.方言。想不通。
1.擦器物用的布。
2.明宮廷內官服佩的一種。
1.怠慢;變心。
1.不顧情面,拉得下臉。
1.謂沒有勁頭。
1.束在額上的頭巾。
1.即抹胸。
1.用骨牌娛樂或賭博。抹牌的一種。
1.裝出怪模樣。
涂抹黑色。比喻丑化侮辱咱可不能往人家臉上抹黑。
1.涂灰。比喻使之不光彩。
1.見"抹角轉灣"。
1.轉彎抹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