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身體倒在地上或其他物體上,也指車輛、器具等倒在地上。
1.
平臥;睡。
1.出自《二刻拍案驚奇》只見程老兒直挺挺的躺在板上。
2.出自《兒女英雄傳》兩個和尚反倒橫躺豎臥,血流滿面的倒在地下喪了殘生。
3.出自《太原船上》這搓麻將的地方著實寬,除搓麻將的四人外,還可以容下兩個身子躺。
4.出自《臘梅花·災難的明天》吵鬧聲把正躺著的老太婆也吵醒了。
2.
謂器物平放或直立的東西倒伏在地上。
1.出自《彷徨·幸福的家庭》劈柴已經用完了,只有一條稻草繩,卻還死蛇似的懶懶的躺著。
2.出自《七根火柴》被暴雨沖洗過的荒草,像用梳子梳理過似的,光滑地躺倒在爛泥里。
3.出自又如:前面躺著一輛車。
3.
死的婉辭。
1.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先母躺了下來,還是很熱鬧的;及至內人死后,散出訃帖去,應酬的竟就寥寥了。
1.古代天子﹑諸侯征用民力耕種的田。每逢春耕前,天子﹑諸侯躬耕藉田,以示對農業(yè)的重視。藉,通"籍"。
1.憑借;依附。
1.謂憑借某種事物或手段以達到某一目的。
1.謂托父祖馀蔭作為庇護。
2.指積有功勛的世家。
1.借助。
1.謂利用某一機會作為達到某種目的的憑借。
2.借以。
1.方言。小兒臥處墊的防尿布。
1.巾褠。頭巾和單衣,為古代士人之盛服。
2.借指士人。
3.見"巾鞲"。
1.謂漢光武帝劉秀于巾車鄉(xiāng)(今河南寶豐東)擒獲馮異,旋即赦而錄用的故事。據(jù)《后漢書.馮異傳》載異本為王莽郡掾,與苗萌共守父城拒漢。光武略地潁川,攻父城不下,屯兵巾車鄉(xiāng)。異間出行屬縣,為漢兵所執(zhí)。時異從兄孝及同郡丁綿﹑呂晏并從光武,因共薦異,得召見。異遂歸漢,后為光武佐命功臣。建武六年春,異朝京師,光武引見后,賜以珍寶﹑衣服﹑錢帛。異謝曰"臣聞管仲謂桓公曰;'愿君無忘射鉤,臣無忘檻車。'齊國賴之。臣今亦愿國家無忘河北之難,小臣不敢忘巾車之恩。"
1.布囊。
1.指頭巾前部覆額處。
1.巾和拂,古代舞蹈道具。
2.指巾舞和拂舞。
3.泛指舞蹈。
1.頭巾和長衣。亦泛指士大夫的服飾。
2.穿戴巾服。
1.頭巾和單衣,古代士人盛服。
1.亦作"巾鞴"。
2.頭巾和臂衣,古代武士所服。
1.巾和冠,古代成人所服。亦指戴巾冠。《釋名.釋首飾》"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
2.古成年人始戴巾冠,故亦指長大成人。
1.謂盥洗。
1.頭巾。
2.指以巾裹頭。
3.謂舉行冠禮。
1.頭巾和褐衣,古代平民的服裝。
2.指不第秀才的境遇。
1.綴在巾上的玉環(huán)。
1.巾和幾案。
1.即巾箱。
1.巾和案幾。泛指日常起居用物。
1.頭巾和書卷,古代太學生所用。《宋書.禮志五》"巾以葛為之……今國子太學生冠之,服單衣以為朝服,執(zhí)一卷經以代手板。"
2.借指學生。
1.指頭巾或帽子。
1.見"巾冪"。
1.泛指衣物。
1.頭巾和披肩。
1.即巾箱。
1.頭巾和鞋。
2.指人的行蹤。
1.見"巾絮"。
1.絹扇。
1.手巾。
1.即巾箱。
2.謂以巾包裹,藏入箱篋。
1.亦作"巾韈"。
2.頭巾和襪子。《后漢書.列女傳.董祀妻》"操(曹操)感其言,乃追原祀罪。時且寒,賜以頭巾履襪。"宋丘光庭《兼明書》卷五"徒行"引述上文作"曹公與之巾襪"◇世"巾襪"指巾幘和襪子,為男子所服用,因以借指男子。
1.見"巾襪"。
1.原稱公莫舞。古代舞蹈名。因舞時以巾作道具,故名。《晉書.樂志下》"《公莫舞》,今之《巾舞》也。相傳云項莊劍舞,項伯以袖隔之,使不得害漢高祖,且語項莊云'公莫!'古人相呼曰'公',言公莫害漢王也。今之用巾,蓋像項伯衣袖之遺式。"隋時烹請以《巾舞》和《鞞舞》﹑《鐸舞》﹑《拂舞》并在宴會與雜伎同設,于西涼前奏之。唐時將其曲列入清商樂中。參閱《隋書.音樂志下》﹑《舊唐書.音樂志二》。
古時裝頭巾的小箱子,便于外出攜帶。
本子特小,可以放在巾箱中的古書(巾箱,古時裝頭巾或手巾的小箱子)。
1.亦作"巾帤"。
2.頭巾。
1.放置頭巾﹑書卷等物的小箱子。
1.古代士大夫的裝束,服之以示敬禮。
2.指文士的服裝。
1.頭巾,以幅巾制成的帽子。
2.指戴上頭巾。
1.巾和梳篦。泛指盥洗用具。
2.引申指盥洗。
1.頭巾。
1.指當前通行的書籍版本。與"古本"相對。
1.金蟬脫殼。今,通"金"。謂使用計謀而逃脫。
1.這回,這番。
1.現(xiàn)代,今世。
1.今朝,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