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伸出手摸取。
2.
動詞
試圖發現(隱藏的事物或情況)。
3.
動詞
偵察,暗中考察。
4.
動詞
向前伸出(頭或上體)。
5.
動詞
看望;訪問。
6.
名詞
做偵察工作的人。
7.
動詞
〈方〉過問。
1.
取;摸取。
1.出自《書·多方》爾乃惟逸惟頗,大遠王命,則惟爾多方探天之威,我則致天之罰。
2.出自《漢書·宣帝紀》毋得以春夏擿巢探卵,彈射飛鳥。
3.出自《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難逢夫》玉姐口稱冤枉,探懷中訴狀呈上。
4.出自《窮愁》如遇八九歲兒童,牽母衣而不前,謂我欲買餅,母竟不之叱,而遽伸手探錢者,則阿松餅售矣。
2.
探測;探求。
1.出自《穀梁傳·隱公元年》已探先君之邪志,而遂以與桓,則是成父之惡也。
2.出自《商君書·新經》探淵者知千仞之深,懸繩之數也。
3.出自《韋侍講盛山十二詩序》韋侯讀六藝之文,以探周公、孔子之意。
4.出自《韓愈論》探道德之理,述性命之情。
3.
探問;打聽。
1.出自《故翰林侍讀學士錢公墓志銘》公之為判官也,府嘗有獄。或探大臣意,謂欲有所附致,公不為動。
2.出自《醒世恒言·吳衙內鄰舟赴約》〔那醫生〕相見之后,高談闊論,也先探了病源,方才診脈。
3.出自《海的夢》我知道我再沒有別的辦法探到她的秘密了。
4.出自《最后列車》別人懶得再張嘴問,只用眼睛向他探消息。
4.
偵察;做偵察工作的人。
1.出自《出塞》詩月冷邊帳濕,沙昏夜探遲。
2.出自《七國春秋平話》燕國有細作探得,齊王令孫子伐燕。
3.出自《捻軍史料叢刊·軍情·同治七年閏四夏月》北至吳橋河邊,西至恩縣夏津河邊,一瞬即至,必可相機牽制攔截,但須放探勤,出隊快耳。
4.出自《贛南游擊詞》詩休玩笑,耳語聲放低。林外難免無敵探,前回咳嗽泄軍機。
5.
訪問;看望。
1.出自《漢書·司馬遷傳》二十而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
2.出自《墻頭馬上》今日老身東閣下探妗子回來。
3.出自《東山晚望》詩奇逢探不盡,點點亂流中。
4.出自《銅墻鐵壁》這回離家近了,你說我們毛娃他爸能不能抽空探一回家呢?
6.
伸出。
1.出自《戰國策·韓策一》秦馬之良,戎兵之眾,探前??后,蹄間三尋者,不可稱數也。
2.出自《義勇辭金》半坐雕鞍探虎軀,把敵軍輕覷。
3.出自《蠶馬》詩只要您聽著我的歌聲落了淚,就不必探出窗外來問我:“你是誰?”
7.
預先。參見“探取”。
1.出自《武功縣中作》詩每旬常乞假,隔月探支錢。
2.出自《初秋即事》詩卻愧鄰家常作苦,探租黃犢待寒耕。
8.
方言。管,過問。
1.出自《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他們應付的話是:“不探(管)閑事!”
2.出自《山鄉巨變》從那以后,任何會議他都不參加,分配的工作,他也懶心懶意地,不很探了。
1.左邊。
1.在階級﹑政黨﹑集團內,政治思想進步或革命的一派。
1.左邊。
2.指東方。
1.偏執怪僻的脾氣。參見"左性"。
1.左撇子。
1.習慣于用左手使用筷子﹑刀剪等器物的人。
1.左券。
2.符契之左半。
貶官;降職予左遷九江郡司馬。
詩篇名。唐代韓愈作。公元819年,作者因諫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途經藍關(今陜西藍田),侄孫韓湘來送行,于是作此詩贈之。詩中抒發了堅持正義、剛直不阿的情懷,也流露出英雄失意之悲。名句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尤為后人傳誦。
1.書寫工具不離左右。意謂不停地寫作。
1.頹喪不振。
2.思想進步的。
3.在革命斗爭中表現急躁盲動的。一般寫作"'左'傾"。
1.機會主義表現形式之一。其主要特征是思想超越客觀過程的一定階段,離開了當時的現實可能性,不注意斗爭策略,墮入空想和盲動。
1.復姓。春秋魯有左丘明。
中國無產階級軍事家〓南醴陵人。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學和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1930年回國,曾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團代理軍團長、八路軍副參謀長。1940年參與指揮百團大戰。1942年5月在同日軍作戰時犧牲。
古時契約分為左右二片,雙方各執一片,合在一起為信。左券由債權人收執,用為索債的憑證◇常以比喻有充分的把握操左券|左券在握|左券之操。
1.古城名。在今河北省唐縣西。
2.中古時散居江漢一帶少數民族之一。
3.古以巫蠱之術為左道◇凡占卜相命之術亦統名為"左",因稱擅此術者為左人。
4.復姓。春秋魯有左人郢。見《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1.歌唱時聲音高低不準。亦指具有這種嗓子的人。
1.明成祖時五軍營組成部分之一。
1.指在東學射宮習射。
2.向左方射。
3.左手引弦而射。
1.唐中央官署名,門下省的別稱。門下省在殿廡之左,故稱。唐杜甫有《春宿左省》詩。
2.禮部。
1.官名。周代史官有左史﹑右史之分。左史記行動,右史記言語。見《禮記.玉藻》。一曰左史記言,右史記事。見《漢書.藝文志》。唐宋曾以門下省之起居郎﹑中書省之起居舍人為左﹑右史,分別主記事與記言。
2.復姓。楚有左史倚相。見《國語.楚語》。
1.做弄;使弄;指使。
1.《左傳》癖。
1.左史所記之事。
1.左邊的手。
2.左首。
1.古代進獻禽﹑魚之類時將其頭安放在左邊,以示尊敬。
2.左邊。
1.降官;貶職。
1.左手寫字。參見"左書右息"。
2.即隸書。
1.喻倒行逆施。
西晉文學家。字太沖,齊國臨淄(今屬山東)人。官秘書郎。所著《三都賦》,有洛陽紙貴”之譽。作品質樸剛健,被后人譽為左思風力”。詩以抨擊門閥制度的《詠史》八首最著名◇人輯有《左太沖集》。
1.反復思考。
①脫左袖,露左臂。為古代一種儀禮主人出,南面,左袒。②《史記·呂太后本紀》載漢高祖劉邦死后,呂后擅政,培植呂姓勢力。呂后死,太尉周勃謀誅諸呂,對軍隊發令說擁護呂氏的右袒,擁護劉氏的左袒。”軍中都左袒擁護劉氏◇因以左袒”謂偏護一方他一再表示決不會左袒任何一方。
1.脫左袖,露左臂。
1.相互扶持;左右輔佐。
1.銅質魚形符契的左半。
1.古代進獻禽﹑魚之類物品時將其頭安放在左邊,以示尊敬。
1.亦作"左圖右書"﹑"左右圖史"。周圍都是圖書。謂嗜書好學。
2.一種有插圖的讀物。
1.見"左圖右史"。
1.戰國時楚國官名◇人因屈原嘗為楚懷王左徒,即用以指屈原。
1.降官;貶職。
1.漢字形聲字中類在左,義在右者稱左文。
1.上座;尊位。
1.左驂。
1.星名。屬軫宿,即今烏鴉座η星。
2.即左丞。左右丞管轄尚書省事,故左丞謂之左轄。
1.見"左賢王"。
1.匈奴貴族的高級封號。
1.左丞相的簡稱。
1.削去官職﹑勛階。
1.文字自右而左橫寫橫排的形式。
1.性情固執,遇事不肯變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