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書〉用鞭子、棍子等打人。
1.
用鞭子或棍子打。
1.出自《書·益稷》侯以明之,撻以記之。
2.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
3.出自《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鞭撻其夫家,聚斂貢城闕。
4.出自《蕭蕭》生了氣,就撻那弟弟幾下,弟弟自然嗗的哭出聲來。
5.出自《世說新語·文學》鄭玄家奴婢皆讀書,嘗使一婢,不稱旨,將撻之。
2.
引申為攻打。
1.出自《質疑·諸史》況武丁又中興令主,朝諸侯,撻荊楚,豈有任狄橫行而不一討之理?
3.
拍打;拂擦。
1.出自《古今小說·張道陵七試趙升》便脫下鞋底,將字跡撻沒了。
4.
迅速。
1.出自《詩·商頌·殷武》撻彼殷武,奮伐荊楚。
5.
箭溜。嵌于弓把之側,用作箭桿定位。
1.出自《儀禮·既夕禮》弓矢之新沽功,有弭飾焉,亦張可也。有柲,設依撻焉。
6.
用來壓種蓋土的農具。
1.出自《齊民要術·種谷》凡春種欲深,宜曳重撻;夏種欲淺,直置自生。
7.
一種水利工程建筑。
1.出自《續資治通鑒·宋孝宗淳熙九年》本司近已興修塘岸,建置斗門、石撻各一所於東、西湫口二處。
1.朝廷為掌管茶葉產銷,禁止私自買賣而頒布的禁令。
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唐代陸羽撰寫。全書共分三卷十節,內容囊括茶葉科學技術、生產知識和飲茶軼事等。
1.一種茶褐色的水晶。可用作儀器或眼鏡的鏡片。
1.用茶晶或茶色玻璃制成的眼鏡。
1.沏茶的用具。如茶壺﹑茶杯等。
1.在茶館飲茶的顧客。
2.經營茶業的商人。
1.茶稅。
1.指舊俗締婚的聘禮。
1.寺中品茶小齋。
2.茶館。
1.茶會時的游戲。由一人作令官,令在座者如令行事,失誤者受罰。
1.有樓的茶館。亦泛指茶館。
1.茶的濃汁。
1.《爾雅.釋木》"槚,苦荼"晉郭璞注"今呼早采者為茶,晩取者為茗,一名莊。"后泛稱茶。
1.佛教語。梵語jh?pita的音譯。意為焚燒。指僧人死后將尸體火化。
1.同"茶毗"。
1.經營茶業的商號。
2.茶館。
1.茶展開的芽。
1.在茶館飲茶按定價付的錢。
1.茶未展的嫩芽。
1.茶稅。
1.茶葉的色澤。
2.茶貨的成色,品位。
3.茶褐色。
1.指臨時雇用來供應茶水﹑侍候酒席的人。
1.猶茶館,茶坊。
1.指唐陸羽。因其精于茶,故尊之為"神"。
1.指糖果﹑脯餌﹑糕點之類的零食。
1.茶葉市場。
1.山茶科灌木或小喬木。葉子長橢圓形或披針形。秋末開花。在我國長江流域及南方各省廣泛栽培。喜溫濕氣候和微酸性土壤。其葉可制飲料。
1.泛指飲用的茶或開水。
1.茶館。
1.見"茶筍"。
1.猶茶水。
1.即茶炊。參見"茶炊"。
1.用以襯墊茶杯的碟子。
1.茶神。指唐陸羽。
2.泛指善于飲茶者。
1.洗茶具的竹帚。
1.經過加工的茶樹嫩葉,可作飲料。
1.即茶葉﹑醬油﹑茴香等為佐料煮熟的蛋。
1.贈錢財供飲茶用。多自謙錢禮菲薄。
1.指舊時茶商納稅后由官廳發給的運銷執照。上開運銷數量及地點,準予按引上的規定從事貿易。此制始于宋代,元﹑明﹑清仍之,清末漸廢。
1.用油茶實榨取的油。供食用或工業用。
2.指油茶。
1.見"茶馀酒后"。
1.指休息空閑的時刻。
1.烹茶的小爐灶。
1.燒煮的濃茶。因其表皮呈稀粥之狀,故稱。
1.壓制成磚狀的茶葉。
1.茶茗。
1.茶館為賣茶而設的座位。
2.指代茶客。
1.高峻。
2.山名。在山東平度縣境。唐黃巢起義初期依尚讓于此。
3.山名。在河南遂平縣境。一名嵯峨山。唐李愬平淮西吳元濟時曾戰于此。
1.元雜劇腳色之一。猶今之彩旦。
1.敷粉于臉。引申為粉飾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