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緾”。亦作“繵”。亦作“纒”。
2.
盤繞;扎束。
1.出自《西都賦》颮颮紛紛,矰繳相纏。
2.出自《百喻經·蛇頭尾共爭在前喻》頭果在前,其尾纏樹,不能得去。
3.出自《垅上記·古冢銘》岸崩得一古冢,藤蔓纏其棺。
4.出自《慶宮春》詞樸翁以衾自纏,猶相與行吟,因賦此闋。
5.出自《航線》那些被壓榨得走投無路的人們,頭纏紅布。
3.
繩索。
1.出自《淮南子·道應訓》臣有所與供儋纏采薪者九方堙。
4.
糾纏;攪擾。
1.出自《后漢書·班固傳下》漢興已來,曠世歷年,兵纏夷狄,尤事匈奴。
2.出自《歲暮和張常侍》民生鮮常在,矧伊愁苦纏。
3.出自《丹青引贈曹將軍霸》但看古來盛名下,終日坎??纏其身。
4.出自《二刻拍案驚奇》有一個潑皮子弟深知他行徑,佯為不曉,故意來纏。
5.出自《雷雨》你別再纏我好不好?
5.
招惹;應付。
1.出自《紅樓夢》咱們家所有的這些管家奶奶們,那一位是好纏的?
2.出自《母親》看大姑媽,沒有東西還不回來,就怕我好吃,不好纏呢。
6.
通“躔”。踐歷。
1.出自《漢書·王莽傳中》以始建國八年,歲纏星紀,在雒陽之都。
2.出自《水經注·沔水三》雖粗依縣地,緝綜所纏,亦未必一得其實也。
3.出自《贈陳夢雷》詩風塵忽造次,災星纏斗牛。
7.
佛教語。煩惱之異名。
1.出自《大乘義章》所言障者,隨義不同,乃有多種。或名煩惱……或名為纏。
8.
姓。
1.出自《通志·氏族五》纏氏,《藝文志》:“纏子著書。”
1.猶裁減。
1.屏棄。
1.謂淘汰掉低劣的而留下精良的。
1.驕縱。
1.見"汰劣留良"。
1.驕奢殘暴。
1.淘汰舍棄。
1.驕矜貌。
1.淘沙。
2.指經水沖蕩的沙灘。
1.現代建筑常用的類似天然石材的外墻裝飾。其制作方法是用水泥﹑顏料和細如米粒的石子,加水拌和,涂抹于墻面上,待水泥漿半凝固時,洗刷去面層的水泥漿,使石子半露,硬結后即成。也叫水刷石。
1.猶淘汰。
1.淘洗。引申為挑揀。
1.挑選。
1.挑選。
1.奸詐之臣。態,通"慝"。
對態度的方向和強度的測量。心理測驗之一。由一組相互關聯的敘述句(態度語)或項目構成,根據被試者對態度語或項目作出的反應推測被試的態度。反應包括認知(同意或不同意)、情感(喜歡或不喜歡)和行為(支持或反對)三類。通用方法主要有自我評定法、自由反應法、行為觀察法及生理反應法。
1.姿態容貌。
1.妝扮濃艷。
1.謂躊躇滿志的神色。
1.狀態和形勢。
1.巧偽欺詐。
1.狀態,狀貌。
有機化合物分子中具有c﹐nh┙峁溝募。存在于肽、蛋白質及聚酰胺等分子中。
1.古寶劍名。
2.泛指寶劍。參見"倒持泰阿"。
在山東省中部、大汶河上游、京滬鐵路線上,有鐵路支線通萊蕪。1958年始設市。人口1456萬(1995年)。為附近物資集散地和著名的旅游城市。市北泰山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市內岱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大半;過半。
1.謂太平時世。
1.驕縱奢侈。
1.道家指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元氣◇亦指天地形成前的時期。
1.即太蔟。十二律中陽律的第二律。
1.即泰山。泰山又名岱宗,故稱。
1.傳說中的古帝名。即太昊伏羲氏。
1.安定;鎮定。
2.指太平。
1.猶極東。泛指東亞﹑南亞﹑東南亞各國。
1.泛指歐美和東亞﹑南亞﹑東南亞各國。
泰山北斗”的簡稱藝壇泰斗。
1.傳說中善于駕御車馬的人。
1.西風,大風。
1.神名。
1.《周易》中的兩個卦名。泰,謂天地交而萬物通;否,謂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以"泰否"指世道盛衰和人事通塞。
1.不調五味的肉汁。古代祭祀時用。
1.上古,遠古。
東南亞國家。在中南半島中部。舊名暹羅。面積5140萬平方千米。人口6040萬(1995年)。首都曼谷。中部有湄南河平原,余為山地和低緩高原。熱帶季風氣候。經濟以工業為主,有采礦、煉油、紡織等部門。世界最大的稻米出口國。旅游業發達。
1.即泰帝。
1.太平。
2.天地間沖和之氣。
3.和睦。
1.大河。
1.指形成天地萬物的本原。
1.泰山與華山的并稱。
2.即華山。
1.傳說中的古帝名。三皇之一。
又名泰吉·瑪哈爾陵”。在印度北方邦阿格拉郊外朱木拿河南岸。印度莫臥兒王朝皇帝沙·賈汗為安葬其后比格姆修建。主體建筑為方形臺基上的四座尖塔和中心的圓頂寢宮,用純白大理石砌成,裝飾華麗,體現了伊斯蘭建筑藝術與印度傳統藝術的完美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