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道理。
1.出自《漢書·文帝紀》孝悌,天下之大順也。
2.
順理,合乎事理。
1.出自《易·蒙》象曰:勿用取女,行不順也。
2.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其亂順,犯順不祥。
3.出自《后漢書·荀彧傳》誠因此時奉主上以從人望,大順也。
4.出自《新安吏》詩況乃王師順,撫養甚分明。
3.
指順理者。
1.出自《書·太甲上》予弗狎于弗順。
4.
順應;依順。
1.出自《易·革》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
2.出自《詩·大雅·抑》有覺德行,四國順之。
3.出自《送殷員外序》唐受天命為天子,凡四方萬國,不問海內外無大小,咸臣順于朝。
4.出自《兒女英雄傳》且自順了他的性兒,我自有道理。
5.
謂降服。
1.出自《禮記·月令》(孟秋之月)詰誅暴慢,以明好惡,順彼遠方。
6.
柔順;和順。
1.出自《易·豫》圣人以順動,則刑罰清而民服。
2.出自《文選·潘岳〈寡婦賦〉》奉蒸嘗以效順兮,供灑掃以彌載。
3.出自《故江南西道觀察使贈左散騎常侍太原王公墓志銘》與其友處,順若婦女。
7.
指使和順。
1.出自《荀子·王制》順州里,定廛宅。
2.出自《太子賓客致仕陳公神道碑銘》﹝陳巽﹞知安州,以寬靜順其俗。
8.
安;安定。一說通“巡”。
1.出自《詩·大雅·公劉》既順乃宣,而無永嘆。
2.出自《詩·大雅·公劉》既順乃宣。
9.
沿著同一個方向。
1.出自《詩·魯頌·泮水》順彼長道,屈此群丑。
2.出自《兒女英雄傳》便依著那兩個騾夫說的路數兒,順了大道一路尋來。
3.出自《春》石壁上滿生著青苔和野草,從縫隙中沁出的泉順了石壁流著。
10.
任情;放任。
1.出自《墨子·非儒下》不可夫儒浩居而自順者也,不可以教下。
2.出自《孟子·公孫丑下》且古之君子,過則改之;今之君子,過則順之。
11.
順便;趁便。
1.出自《揚州夢》小生姓白名謙……頗有幾貫貲財,人口順以員外呼之。
12.
有條理;通順。
1.出自《荀子·榮辱》故曰斬而齊,枉而順,不同而一,夫是之謂人倫。
2.出自《文賦》或辭害而理比,或言順而義妨。
3.出自《南陽樊紹述墓志銘》文從字順各識職。
4.出自《二心集·幾條“順”的翻譯》譯得“信而不順”的至多不過看不懂。
13.
順序;次序。
1.出自《左傳·宣公四年》鄭人立子良。辭曰:“以賢則去疾不足,以順則公子堅長。”
2.出自《大唐新語·舉賢》張楚金,年十七,與兄越石同以茂才應舉。所司以兄弟不可兩收,將罷越石。楚金辭曰:“以順則越石長,以才則楚金不如,請某退。”
14.
謂使之依循次序。
1.出自《左傳·隱公五年》昭文章,明貴賤,辨等列,順少長,習威儀也。
15.
有次第地放置或移動物件。
1.出自《儀禮·士冠禮》洗有篚,在西,南順。
2.出自《西游記》他見面前無人,就弄神通,順出棒來,吹口仙氣,叫“變!”
3.出自《兒女英雄傳》你把那大杠順在外頭;肩杠、繩子、墊子都堆在這院子里。
4.出自《煩惱》劉久發嘆息著,順下鋤頭在墳園拜臺上坐下來。
16.
前后一致;使整齊,有條理。
1.出自《活地獄》有天外縣解上來一個盜首,說是有過口供的了,只須過一堂,順一順口供,就好請王命拿他正法。
2.出自《兇手》斷腿天兵便順了順夾背,向著熱鬧的集市走去。
17.
通“訓”。教導,教訓。參見“順民”。
1.出自《墨子·非命中》慎言知行,此上有以規諫其君長,下有以教順其百姓。
2.出自《史記·魯周公世家》周宣王伐魯,殺其君伯御,而問魯公子能道順諸侯者,以為魯后。
18.
縱直。與“橫”相對。
1.出自《楚辭·天問》南北順?,其衍幾何?
2.出自《火燒島·愛與死的搏斗》孤零零一個小島,橫十里,順十里。
19.
謂眼皮下垂,眼睛下視。形容恭順、羞怯或沮喪、無精打采。
1.出自《彷徨·祝福》但看她模樣還周正,手腳都壯大,又只是順著眼,不開一句口。
2.出自《魚圩邊》那孩子一聽這話,咽了一口唾沫,順下了眼睛,無可奈何的說道。
20.
特指用祝禱的方式迎接。參見“順辭”。
1.出自《周禮·春官·小祝》小祝掌小祭祀,將事侯禳禱祠之祝號,以祈福祥,順豐年,逆時雨,寧風旱,彌災兵,遠罪疾。
21.
通“慎”。謹慎。參見“順始”。
1.出自《荀子·強國》故為人上者,不可不順也。
2.出自《荀子·勸學》故君子不傲不隱不聲,謹順其身。
22.
通“巡”。周行視察。
1.出自《管子·五行》出國衡,順山林,禁民斬木,所以愛草木也。
2.出自《莊子·天運》人有心而兵有順。
3.出自《雙劍誃諸子新證·莊子一》順應讀巡。順巡并諧川聲……《說文》:“巡,視行貌。”兵有巡,謂兵有所巡視也。
23.
姓。明代有順寧。見《江西樂安縣縣志》。
1.出自《萬姓統譜?震韻》順,見《姓苑》。本朝順寧大寧人,正統間江西樂安縣縣丞。
1.人首形圓,因以"圓首"代稱人。
1.指人類。
1.圓月。舒,望舒,為月神駕車之神,用為月亮的代稱。
純熟;熟練技法圓熟|圓熟的步法。
1.即圜丘。
1.古人認為天呈圓形,故稱"圓天"。
意大利的一座貴族府邸。為文藝復興晚期典型建筑。在維琴察的一小山丘上。建于1552年。采用對稱手法,平面呈正方形,四面都有門廓,正中為一圓形大廳。廳上冠以一碟形穹隆,外觀高出四周屋頂。
靈活變通遇事圓通|他是個極圓通的人。
1.觀音的別稱。《楞嚴經》卷六"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由我所得,圓通本根,發妙耳門,然后身心微妙含容,遍周法界,能令眾生,持我名號。"后因稱觀音為"圓通大士"。
1.《楞嚴經》卷五"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直性有為空,緣生故如幻……根選擇圓通,入流成正覺。'"后因稱此偈語為"圓通偈"。
1.宋陶谷《清異錄.圓通居士》"比丘海光住廬山石虎庵。夜夢人,長,清瘦而斑衣,言舍身為庵中供養具。俄,窗竹生一筍,花紫籜,如夢者之衣。既成竹,六尺余,無節,黃緑瑩凈……光乃用為拄杖,曰直兄。光來都下,予因見之,光云夢者自稱圓通居士。"后因稱竹為"圓通居士"。
1.同"圜土"。
2.牢獄。
1.指詩歌作品語言聲調的流利工穩。
2.指人作風的圓通﹑持重。
1.一種三拍子的舞曲。起源于奧地利民間舞蹈,節奏明快,旋律流暢;伴奏中每小節用一和弦,第一拍重音較為突出。
1.佛教徒參禪,在地上或空中畫一個圓圈,叫"圓相"。
1.天象。
1.數學名詞。圓的中心。同一平面上與圓周上各點距離都相等的一點。
2.佛教語。謂求涅盤圓果之心。即求離生死之苦﹑全靜妙之樂的心愿。
1.回旋。
1.即龍眼。俗稱桂圓。
1.佛教語。謂佛說法之音。圓,指佛法的完滿周密。
1.普遍應化。
僧人。本姓吳,法名宏悟,福建古田人。19歲在福建鼓山涌泉寺出家◇致力于《楞嚴經》研究,為臨濟宗第四十世和曹洞宗第四十六世。1929年與太虛共同發起成立中國佛教會,并任會長,后連任七屆。1935年秋在上海創圓明講堂,創凈土道場。1953年任中國佛教協會首任會長。著有《圓瑛法匯》。
1.指月亮。
1.圓池。參見"圓淵方井"。
2.漩渦。
1.繪有圓形水池的天花板。因為方形,故稱。
1.圓的月亮。
2.中秋節親人團聚,飲宴賞月,謂之"圓月"。
3.指團茶。
1.周遍均勻。
2.豐滿勻稱。
3.圓潤柔和。
1.環狀波紋。
2.指波紋呈環狀。
1.指天。古人認為天主宰萬物,故稱。
1.語出《楚辭.九辯》"圜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齟齬而難入。"圓鑿,圓的卯眼;方枘,方的榫頭。圓孔不能納方榫,喻彼此不能相容或相合。
1.指水流旋轉曲折。
1.用圓木做的枕頭。
1.圓形的戰陣。
1.數學名詞。在平面上,一動點以一定點為中心,一定長為距離而運動一周的軌跡,叫做圓周。簡稱圓。
圓周長與直徑的比值。是一個常數,用π表示。中國數學家劉徽用割圓術求得π≈314,稱為徽率。南北朝數學家祖沖之算出31415926<π<31415927,并以227作為約率,355113為密率。近代電子計算機出現后,π的近似值精確度大大提高。已經證明π是無理數,也是超越數。
1.循環。
1.軍中主帥。
1.猶駐守。
1.猶專注。
1.止行暫住。
1.建筑;修建。
1.置辦膳食。
1.蒙古人對村莊的稱呼。
2.軍營。
1.經營治理。
2.從事研治。
1.士兵。
1.亦作"營醓"。
2.謂治地立表,以繩繚之以代祭壇。
1.幫助。
1.建造(宮室)。
2.勞作。
1.環抱。
2.縈懷。
1.謂揮動馬鞭,回旋如繞。語本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濟(王濟)從騎有一馬,絶難乘,少能騎者。濟聊問叔(王湛)'好騎乘不?'曰'亦好爾。'濟又使騎難乘馬,叔姿形既妙,回策如縈,名騎無以過之。濟益嘆其難測,非復一事。"后以"縈策"為典,謂夙有俊才,人所未識,而一旦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