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指重要的或中心的部分。
2.
名詞
舊式門窗上的轉軸。
1.
門的轉軸或承軸之臼。
1.出自《墨子·經說上》戶樞免瑟。
2.出自《漢書·五行志下之上》不信我言,視門樞下,當有白發。
3.出自《上司列太常伯啟》某蓬廬布衣,繩樞韋帶。
4.出自《潛書·六善》無樞易拔,無軸易脫。
2.
主制動的機關。
1.出自《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琴氏乃橫弓著臂,施機設樞。
2.出自《默觚上·學篇四》情與禮義,果一而二、二而一耶?何以能發能收,自制其樞耶?
3.
中心;樞紐;關鍵。
1.出自《莊子·齊物論》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
2.出自《效曹子建〈白馬篇〉》詩秦地天下樞,八方湊才賢。
3.出自《籌鹺篇》今為變通易簡計,移湖廣埠岸,九江奏委總辦大員專司其事,扼三省通道之樞,且為江督所節制之地。
4.出自《辨詩》故中國廢興之際,樞於中唐,詩賦亦由是不競。
4.
契機。
1.出自《三國志·蜀志·先主傳》先主從之,權果輟計
5.
指國家政權或天子之位。
1.出自《文選·王融〈策秀才文〉》朕秉箓御天,握樞臨極。
2.出自《勸封禪表》伏惟陛下應天受命,握紀登樞。
6.
本原,原始。
1.出自《淮南子·原道訓》經營四隅,還反於樞。
2.出自《太玄·事》次二事在樞,不咨不諏,喪其哲符。
7.
通“摳”。提起。參見“樞戶”。
1.出自《莊子·盜跖》〔盜跖〕橫行天下,侵暴諸侯,穴室樞戶,驅人牛馬,取人婦女。
8.
星名。指北斗七星第一星。又稱天樞。
1.出自《晏子春秋·雜下五》古之立國者,南望南斗,北戴樞星,彼安有朝夕哉!
2.出自《宋書·符瑞志》黃帝軒轅氏,母曰附寶,見大電光繞北斗樞星,照郊野,感而孕,二十五月而生黃帝於壽丘。
3.出自《中書門下賀慶云見表》色涵流渚之虹,影雜繞樞之電。
9.
泛指轉軸。
1.出自《疇人傳·戴震》半弦弧不滿圜半徑者,以矢為樞,以半弦弧規之,成渾圜之小規。
10.
星名。指北極五星的紐星。
1.出自《晉書·天文志上》北極,北辰最尊者也。其紐星,天之樞也。
2.出自《昔游篇》詩星樞常不轉,海岳自回環。
11.
代指相位或宰輔、樞密使等。
1.出自《賜劉洎自盡詔》小人在列、為蠹則深。巨猾當樞,懷惡必大。
2.出自《耆舊續聞》王嗣宗,太祖時以魁甲登第,多歷外郡,晚方入朝。真宗時為副樞,以老辭位。
3.出自《明莊烈帝論》然則楊嗣昌、陳新甲之議款是耶?曰:是又不然……楊,陳,中樞也,樞臣不能舉邊防而議款,則將焉用彼樞。
1.猶世運。
1.事物的法則。
1.法律名詞。對查明案件事實情況有證明作用的物品和痕跡等。
1.亦作"物值"。
2.物品的價值。
1.見"物直"。
1.同"物極則反"。
①哲學上指不依賴意識而可以為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對一切可感知物的共同屬性的概括,區別于各種實存的、特定的、具體的物質形態(如原子、氣等)。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世界就是無限的始終運動的物質總體。物質在空間上是無限的,在時間上是永恒的,既不能被創造,也不會被消滅。意識是物質高度發展的產物。物質的各種具體形態和構造則在不斷地變化和發展。②指生活資料、金錢等。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指國家在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調控中,統籌兼顧國家、集體、個人三者利益的原則。要求在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方面正確處理相互之間的物質利益關系,把整體利益和局部利益、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結合起來,使之均能從切身利益中共同關心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
與精神文明”相對。人類改造自然界的物質成果的總和。內容包括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工具和技術的改進,生產規模的擴大,社會財富的積累等;人的物質生活水平的改善,衣食住行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變化等。它與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一致,并受生產關系、地理條件和人口因素的制約和影響。科學技術的發展對物質文明的發展起決定作用。物質文明為精神文明的形成與發展提供物質基礎。精神文明為物質文明的發展提供科學文化條件和思想條件。
簡稱種”。具有一定的形態特征和生理特性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區的生物類群。是生物分類的基本單位,位于屬之下。一個物種中的個體一般不與其他物種中的個體交配,或交配后一般不能產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
《通過自然選擇的物種起源》的簡稱。奠定生物進化理論基礎的最重要著作。達爾文著。1859年出版。作者說明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生物是怎樣進化的。
新物種從舊物種中分化出來的過程。包括三個環節突變為進化提供原料;自然選擇是進化的主導因素;地理隔離是新種形成的必要條件。
1.對物品擁有所有權的人。
1.事物的形狀。
1.生產上和生活上所需要的物質資料。
1.指眾人所景仰的人。
1.萬物之祖。
1.指有錯字的版本。
1.猶筆誤。唐黃滔有《誤筆牛賦》。
1.戲劇等演出時﹐演員該上場而沒有上場。
1.誤加寵信。
1.無意中觸犯。
1.錯誤地傳授或傳播。
1.失誤差錯。
1.謂事先未經周密考慮。
1.猶誤詒。
1.因失手而在不該落筆的地方落筆。
2.錯誤的地方。
3.(車﹑船等)晩點。
1.錯誤的判斷。
1.字句的錯誤和脫漏。
1.訛誤。
1.謂誤施恩澤。多用作謙詞。
1.無意中觸犯。
2.無意中犯罪。
1.指未能參加生產勞動而耽誤的勞動日。
1.貽誤敗壞國家大事。
1.給國家人民帶來禍害。
1.錯誤地理解。
1.誤加迷戀。
2.貽誤迷惑。
1.失算。
1.理解得不正確。
2.不正確的理解。
1.《漢書.直不疑傳》﹕"其同舍有告歸﹐誤持其同舍郎金去。已而同舍郎覺﹐亡意不疑﹐不疑謝有之﹐買金償◇告歸者至而歸金﹐亡金郎大慚。"后以"誤攫金"指受人誤解而自己問心無愧。
1.迷惑錯亂。
數字信號傳輸的性能指標之一。表示碼元被錯誤接收的概率,即所接收到的碼元中出現差錯碼元數占傳輸總碼元數的比例。
1.誤解﹔曲解。
1.亦作"誤繆"。
2.謬誤﹔差錯。
1.見"誤謬"。
1.謂因不明實情而錯抓無罪的人。
1.耽誤掉﹔失掉。
1.無意中﹐疏忽中。
1.貽害于人。
1.法律用語。主觀上無殺人動機﹐因失誤而傷人至死(區別于"故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