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打敗對手或敵人。
2.
動詞
打敗對方。
3.
動詞
比另一個優越(后面常帶“于、過”等)。
4.
形容詞
優美的(景物、境界等)。
5.
名詞
優美的景物或境界。
6.
動詞
能夠承擔或承受。
7.
副詞
盡。
8.
名詞
(Shèng)姓。
9.
名詞
古代頭上的一種首飾。
1.
能夠承受,禁得起。
1.出自《詩·商頌·玄鳥》武丁孫子,武王靡不勝。
2.出自《韓非子·揚權》枝大本小,將不勝春風。
3.出自《論衡·談天》石之質重,千里一柱,不能勝也。
4.出自《懊惱曲》藕絲作線難勝針,蕊粉染黃那得深。
5.出自《書信集·致韋叢蕪》投稿者多是窮的,往往直接問我,或發牢騷,使我不勝其苦。
2.
盡。
1.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
2.出自《送鄭尚書序》外國之貨日至,珠香象犀玳瑁奇物,溢於中國,不可勝用。
3.出自《紅樓夢》十一日是賈赦請賈母等,次日賈珍又請賈母,王夫人和鳳姐兒也連日被人請去吃年酒,不能勝記。
4.出自《金梅〈文海求珠集〉序》所為文章,所發言詞,謙虛信實,若有不足,若有不勝,使人讀起來有咀嚼回味的余地。
3.
陵,欺凌。
1.出自《易·漸》婦三歲不孕,終莫勝之。
2.出自《管子·君臣上》是以上及下之事謂之矯,下及上之事謂之勝。
3.出自《荀子·不茍》君子……直立而不勝,堅強而不暴。
4.
戰勝;勝利。
1.出自《管子·七法》不能強其兵者,而能必勝敵國者,未之有也。
2.出自《孫子·謀攻》上下同欲者勝。
3.出自《遣興》詩漢虜互勝負,封疆不常全。
4.出自《革命天才明》詩人窮并非命,世道太不公;工商聯合起,革命無不勝。
5.
勝過,超過。
1.出自《書·五子之歌》予視天下愚夫愚婦,一能勝予。
2.出自《論衡·定賢》子貢之辯勝顏淵,孔子序置于下。
3.出自《讓開府表》然臣等不能推有德,進有功,使圣聽知勝臣者多,而未達者不少。
4.出自《欲雪復晴》詩誰意斗晴后,苦寒勝北方。
5.出自《示兒女》詩應知人定勝天定,看我中華躍上游。
6.
克制;制服。
1.出自《孫子·謀攻》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2.出自《國語·晉語四》尊明勝患,智也。
3.出自《與孟尚書書》〔老僧〕實能外形骸,以理自勝,不為事物侵亂。
7.
指被滅亡的。參見“勝國”、“勝朝”。
1.出自《周禮·地官·媒氏》凡男女之陰訟,聽之于勝國之社。
2.出自《濟南龍洞山記》歷下多名山水,龍洞為尤勝……勝國嘗封其神曰靈惠公。
3.出自《故翰林待制承務郎兼國史院編修官柳先生傳》隆山牟公應龍,得太史李心傳史學端緒,且諳勝國文獻淵源之懿,儀章、官簿、族系,如指諸掌。
4.出自《沈乙庵先生七十壽序》順康之世,天造草昧,學者多勝國遺老,離喪亂之后,志在經世,故多為致用之學。
5.出自《柳南隨筆》明太祖既登極,避勝朝國號,遂以元年為原年。
6.出自《曲海一勺·原樂》昆腔部於諸曲僅占一體,自明以來,即已擅場。勝朝相沿,三四百年。
7.出自《熱風·隨感錄五十四》既自命“勝朝遺老”,卻又在民國拿錢。
8.
形容事物優越、美好。
1.出自《逸周書·程典》用寡立親,用勝懷遠,遠格而邇安。
2.出自《荀子·強國》其固塞險,形藝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勝也。
3.出自《初刻拍案驚奇》登了此亭,江山多在眼前,風帆起于於足下,最是金陵一個勝處。
4.出自《耕堂讀書記·三國志·關羽傳》于是《春秋》之外,有三家之傳,而以左氏為勝。
9.
同“盛”。興盛;旺盛。
1.出自《管子·治國》農事勝則入粟多,入粟多則國富。
2.出自《素問·逆調論》岐伯曰:“是人者,素腎氣勝,以水為事,太陽氣衰,腎脂枯不長。”
3.出自《紫微雜說》利害之心薄,義理之心勝,愛己及物,薰然慈仁,其心休休焉。
4.出自《書信集·致曹白》但是您似乎感情太勝。
10.
通“稱”。稱頌。
1.出自《管子·君臣下》夫臣人者,受君高爵重祿,治大官,倍其官,遺其事,穆君之色,從其欲阿而勝之,此臣人之大罪也。
11.
通“乘”。謂相積。
1.出自《淮南子·氾論訓》后世為之,機杼勝復,以便其用,而民得以掩形御寒。
12.
古代婦女首飾。
1.出自《山海經·西山經》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發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
2.出自《漢書·司馬相如傳下》〔西王母〕皓然白首戴勝而穴處兮,亦幸有三足烏為之使。
3.出自《人日》詩樽前柏葉休隨酒,勝里金花巧耐寒。
13.
特指優美的山水或古跡。
1.出自《永州崔中丞萬石亭記》見怪石特出,度其下必有殊勝。
2.出自《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謝知音》只因覽勝探奇,不顧山遙水遠。
3.出自《徐霞客游記·游九鯉湖日記》峻壁環鎖,瀑流交映,集奇撮勝,惟此為最!
4.出自《新景與舊誼·過節和觀燈》新落成的七層大廈,依山據勝,遠望常在云霧中的井岡山頂峰,青碧明滅,變幻不測,近接群峰,如相互揖讓。
14.
指門窗、屏風的裝飾物。參閱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
1.出自《金瓶梅詞話》看看到年除之日……家家貼春勝,處處掛桃符。
15.
通“稱”。相稱,相符。
1.出自《國語·晉語四》中不勝貌,恥也。
2.出自《孔子家語·子路初見》澹臺子羽有君子之容,而行不勝其貌。
1.帝王齋宮禁衛。
1.古時官府釀造的優質酒。
1.齋堂的鐘聲和官衙的鼓聲。比喻單調乏味的生活。
1.古時祭祀用的醇酒。
1.僧﹑道的施主。
1.供僧﹑尼吃的食物。
1.嚴肅誠敬。
1.齋舍的座位。
1.謂截取大曲中大遍的解數所制的曲。如《泛清波摘遍》。
1.調派。
2.挑選。
1.擺脫不了。
1.明亮;光明。
2.明顯;昭著。
1.顯露;分明。
1.臣僚呈報皇帝的文書。
1.官印以及佩帶。
1.指奏章終了空白處。
1.見"傽遑"。
1.亦作"傽偟"。
2.驚慌失措貌。
1.驚慌失措貌。
1.遮蔽。
1.屏障。
2.遮蔽。
1.古代帝王車輿前用以障蔽塵垢的器物。
1.唐朝武庫中的一種刀名。
1.筑堤遮攔;遮防。
1.阻隔;隔閡。
1.阻塞;隔絕。
1.山間溝壑。
1.用以觀察﹑警戒敵情的城堡。
1.保護。
1.古代指國家控制出租山澤田園,以收取稅利的制度。
1.邊界上所設的城堡。
1.舊指南方山間能致人疾疫的毒氣。鄣,通"瘴"。
1.籬笆之類的屏障。
1.即馬韉。因墊在馬鞍下,垂于馬背兩旁以擋塵土,故稱。
1.舊指南方山林間毒熱之氣。鄣,通"瘴"。
1.古代防守國境的城堡關塞。
1.漢代仿雉尾而制成的長柄扇。
1.用以觀察和警戒敵情的城堡。
1.遮蔽衛護。
1.以袖遮顏。形容故作姿態。
1.遮蔽;遮擋。
1.障隔隱蔽。
1.阻隔。
1.揭破;敗露。
1.披露﹐揭示。
1.見"彰善癉惡"。
1.謂真相畢露,十分明顯。
1.驚悸惶惑貌。
1.見"彰明較著"。
1.顯露;敗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