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能夠承受,禁得起。
1.出自《詩·商頌·玄鳥》武丁孫子,武王靡不勝。
2.出自《韓非子·揚權》枝大本小,將不勝春風。
3.出自《論衡·談天》石之質重,千里一柱,不能勝也。
4.出自《懊惱曲》藕絲作線難勝針,蕊粉染黃那得深。
5.出自《書信集·致韋叢蕪》投稿者多是窮的,往往直接問我,或發牢騷,使我不勝其苦。
2.
盡。
1.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
2.出自《送鄭尚書序》外國之貨日至,珠香象犀玳瑁奇物,溢於中國,不可勝用。
3.出自《紅樓夢》十一日是賈赦請賈母等,次日賈珍又請賈母,王夫人和鳳姐兒也連日被人請去吃年酒,不能勝記。
4.出自《金梅〈文海求珠集〉序》所為文章,所發言詞,謙虛信實,若有不足,若有不勝,使人讀起來有咀嚼回味的余地。
3.
陵,欺凌。
1.出自《易·漸》婦三歲不孕,終莫勝之。
2.出自《管子·君臣上》是以上及下之事謂之矯,下及上之事謂之勝。
3.出自《荀子·不茍》君子……直立而不勝,堅強而不暴。
4.
戰勝;勝利。
1.出自《管子·七法》不能強其兵者,而能必勝敵國者,未之有也。
2.出自《孫子·謀攻》上下同欲者勝。
3.出自《遣興》詩漢虜互勝負,封疆不常全。
4.出自《革命天才明》詩人窮并非命,世道太不公;工商聯合起,革命無不勝。
5.
勝過,超過。
1.出自《書·五子之歌》予視天下愚夫愚婦,一能勝予。
2.出自《論衡·定賢》子貢之辯勝顏淵,孔子序置于下。
3.出自《讓開府表》然臣等不能推有德,進有功,使圣聽知勝臣者多,而未達者不少。
4.出自《欲雪復晴》詩誰意斗晴后,苦寒勝北方。
5.出自《示兒女》詩應知人定勝天定,看我中華躍上游。
6.
克制;制服。
1.出自《孫子·謀攻》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2.出自《國語·晉語四》尊明勝患,智也。
3.出自《與孟尚書書》〔老僧〕實能外形骸,以理自勝,不為事物侵亂。
7.
指被滅亡的。參見“勝國”、“勝朝”。
1.出自《濟南龍洞山記》歷下多名山水,龍洞為尤勝……勝國嘗封其神曰靈惠公。
2.出自《故翰林待制承務郎兼國史院編修官柳先生傳》隆山牟公應龍,得太史李心傳史學端緒,且諳勝國文獻淵源之懿,儀章、官簿、族系,如指諸掌。
3.出自《柳南隨筆》明太祖既登極,避勝朝國號,遂以元年為原年。
4.出自《周禮·地官·媒氏》凡男女之陰訟,聽之于勝國之社。
5.出自《曲海一勺·原樂》昆腔部於諸曲僅占一體,自明以來,即已擅場。勝朝相沿,三四百年。
6.出自《熱風·隨感錄五十四》既自命“勝朝遺老”,卻又在民國拿錢。
8.
形容事物優越、美好。
1.出自《逸周書·程典》用寡立親,用勝懷遠,遠格而邇安。
2.出自《荀子·強國》其固塞險,形藝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勝也。
3.出自《初刻拍案驚奇》登了此亭,江山多在眼前,風帆起於足下,最是金陵一個勝處。
4.出自《耕堂讀書記·三國志·關羽傳》于是《春秋》之外,有三家之傳,而以左氏為勝。
9.
特指優美的山水或古跡。
1.出自《永州崔中丞萬石亭記》見怪石特出,度其下必有殊勝。
2.出自《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謝知音》只因覽勝探奇,不顧山遙水遠。
3.出自《徐霞客游記·游九鯉湖日記》峻壁環鎖,瀑流交映,集奇撮勝,惟此為最!
4.出自《新景與舊誼·過節和觀燈》新落成的七層大廈,依山據勝,遠望常在云霧中的井岡山頂峰,青碧明滅,變幻不測,近接群峰,如相互揖讓。
10.
同“盛”。興盛;旺盛。
1.出自《管子·治國》農事勝則入粟多,入粟多則國富。
2.出自《素問·逆調論》岐伯曰:“是人者,素腎氣勝,以水為事,太陽氣衰,腎脂枯不長?!?/p>
3.出自《紫微雜說》利害之心薄,義理之心勝,愛己及物,薰然慈仁,其心休休焉。
4.出自《書信集·致曹白》但是您似乎感情太勝。
11.
通“稱”。稱頌。
1.出自《管子·君臣下》夫臣人者,受君高爵重祿,治大官,倍其官,遺其事,穆君之色,從其欲阿而勝之,此臣人之大罪也。
2.出自《雙劍誃諸子新證·管子二》勝應讀作稱,阿而稱之,謂阿附其意而稱頌之也。勝、稱古字通。
12.
通“稱”。相稱,相符。
1.出自《國語·晉語四》中不勝貌,恥也。
2.出自《孔子家語·子路初見》澹臺子羽有君子之容,而行不勝其貌。
13.
通“乘”。謂相積。
1.出自《淮南子·泛論》后世為之,機杼勝復,以便其用,而民得以掩形御寒。
2.出自《雙劍誃諸子新證·淮南子三》勝應讀作乘。勝、乘古互為音訓,故得相借……言其麻縷用機杼織之,乘復密致,故曰掩形御寒也。
14.
古代婦女首飾。
1.出自《山海經·西山經》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發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
2.出自《漢書·司馬相如傳下》〔西王母〕皓然白首戴勝而穴處兮,亦幸有三足烏為之使。
3.出自《人日》詩樽前柏葉休隨酒,勝里金花巧耐寒。
15.
指門窗、屏風的裝飾物。
1.出自《金瓶梅詞話》看看到年除之日……家家貼春勝,處處掛桃符。
1.舊時官宦的裝束。亦借指官宦。
1.猶興盛。
1.清制,已得封典的官員,遇朝廷慶典,得再次請封。本人稱授,尚存的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稱封,已死的稱贈,也稱"晉授"。參閱《清會典.吏部九.驗封清吏司》。
1.《左傳。成公十年》"晉侯夢大厲……公疾病,求醫于秦。秦伯使醫緩為之。未至,公夢疾為二豎子,曰'彼,良醫也,懼傷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醫至,曰'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后以"晉豎"稱病魔。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日根據地。包括山西西北部和綏遠(今并入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廣大地區。1937年10月,八路軍一二∈進入晉西北地區,創立晉西北抗日根據地。1938年8月,一二∈σ徊亢偷胤轎渥白槌紗笄嗌街Ф櫻挺進綏遠北部,開辟大青山抗日游擊根據地。1940年分別成立晉西北行政公署和綏察行政辦事處。
1.指晉人的書跡或其摹本﹑刻帖。
即司馬炎”。西晉王朝的建立者。字安世,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南)人。司馬昭長子。公元265年繼為相國、晉王,后代魏稱帝。280年滅吳,統一全國。在位時加強門閥制度,又大封宗室。晚年民族矛盾尖銳,死后不久,全國即陷入分裂混戰狀態。
〈書〉進見;謁見。
1.謂一國聘用別國的人才。
即司馬?!薄|晉王朝的建立者。字景文,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南)人。公元307年任安東將軍、都督揚州江南諸軍事。出鎮建康(今江蘇南京),統治長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西晉滅亡后,于317年即帝位,都建康,史稱東晉。
1.包容。
1.把金屬工件燒紅,然后浸入水中急速冷卻,以增加硬度或改變其物理﹑化學性能。
1.浸蝕沖蕩。
1.指侵蝕或損耗國家財富。
1.灌溉。
2.浸潤沾溉。
1.灌溉。
2.指淹沒。
3.浸漬,熏陶。
1.指澇災。
1.沉浸涵泳。
1.假令,假如。語出《莊子.大宗師》"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為雞,予因以求時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為彈,予因以求鸮炙;浸假而化予之尻以為輪,以神為馬,予因以乘之,豈更駕哉!"郭象注"浸,漸也。"成玄英疏"假令陰陽二氣,漸而化我左右兩臂為雞為彈,彈則求于鸮鳥,雞則夜候無時。"后多用為逐漸的意思。
1.謂漸變的過程。
2.逐漸。
1.漸漸。
2.形容程度深。
3.汗﹑水等滲出貌。
1.多雨所積之水。
1.逐漸積聚。
1.侵犯欺凌。
1.即使;假使。
1.急流。
1.猶浸潤。喻恩澤下施。
1.漲溢。
2.猶彌漫。多指水。
①淹沒;漫過去。②沉浸人們正~在快樂之中。
1.猶沉溺。
1.浸潤;熏陶。
①逐漸沾染或感染。②液體滲入而使染上顏色等血水~了白襯衣。
1.因受水漬而濕透。
1.假使。
1.灌溉之水。
1.浸漬;沾潤。
2.引申為漫衍。
3.逐漸。
①泡在液體里以致濕透他穿的一雙布鞋被雨水~了。②液體滲透汗水~了襯衫。③比喻飽含(某種思想感情等)這些詩篇~著詩人眷念祖國的深情。
1.謂仔細深入地觀察思考。
1.潛行;秘密出行。
1.浸漬熏灼。謂逐漸敗壞。
1.同"浸潯"。
2.漸進。
3.漸漸;逐漸。
1.浸漬。
2.逐漸;漸漸。
1.愈益,更加。
1.泛濫。
1.浸潤;濡濕。
2.引申為浸染﹐濡染。
3.水流溢,泛濫。
4.逐漸蔓延﹑擴展。
5.漸漸。 6.侵害;蠶食。 7.漸近;接近。 8.指時間的遷流。 9.雨﹑淚﹑汗等不斷落下或流淌。 10.沉浸。比喻被某種事物深深吸引。
1.侵占掠奪他人的財物。
1.亦作"浸毓"。
2.滋潤養育。
1.浸泡著沐浴。
2.映照。
3.比喻沉浸在某種環境之中。
1.見"浸育"。
1.古淵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