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子)用兩股以上的棉、麻纖維或棕、草等擰成的條狀物。
2.
動詞
〈書〉糾正;約束;制裁。
3.
動詞
〈書〉繼續。
4.
名詞
木工取直用的墨線。
5.
名詞
(Shéng)姓。
6.
名詞
標準;法度。
1.
亦作“縄”。
2.
木工用以測定直線的墨線。
1.出自《書·說命上》惟木從繩則正,后從諫則圣。
2.出自《荀子·勸學》木直中繩,??以為輪。
3.出自《漢書·律歷志上》衡權者,衡,平也,權,重也,衡所以任權而均物平輕重也。其道如底,以見準之正,繩之直,左旋見規,右折見矩。
3.
直;正。
1.出自《逸周書·武紀》不可以枉繩,失鄰家之交。
2.出自《呂氏春秋·離俗》故布衣人臣之行,潔白清廉中繩,愈窮愈榮。
4.
準則;法度。
1.出自《商君書·開塞》王道有繩。
2.出自《韓非子·孤憤》故智術能法之士用,則貴重之臣必在繩之外矣。
3.出自《春秋繁露·五行相生》執繩而制四方。
4.出自《漢書·王莽傳中》司空典致物圖,考度以繩。
5.
衡量。
1.出自《禮記·樂記》以繩德厚。
2.出自《史記·孔子世家》約其文辭而指博。故吳楚之君自稱王,而《春秋》貶之曰“子”;踐土之會實召周天子,而《春秋》諱之曰“天王狩於河陽”:推此類以繩當世。
3.出自《仁學》何不觀于歐美諸洲,而一繩其得失也。
6.
糾正;彈劾。
1.出自《書·冋命》繩愆糾謬,格其非心,俾克紹先烈。
2.出自《管子·七臣七主》以還自鏡,以知得失,以繩七臣,得六過一是。
3.出自《漢書·匡衡張禹等傳贊》彼以古人之跡見繩,烏能勝其任乎!
7.
約束。
1.出自《申鑒·政體》若乃肆情於身,而繩欲於眾;行詐於官,而矜實於民。
2.出自《夜坐》詩人生本不勞,苦被外物繩。
3.出自《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既不能以紀律自繩,自亦不能以紀律繩人。
8.
捆縛。
1.出自《爾雅·釋器》繩之,謂之縮之也。
2.出自《顏氏家訓·書證》又寸斷五色絲,橫著線股間繩之,以象莙草,用以飾物,即名為莙。
3.出自《珍珠船》因取筋數百條繩而駕之,曰:“我梯取此月娥。”
9.
稱譽。
1.出自《左傳·莊公十四年》蔡哀侯為莘故,繩息媯以語楚子。
2.出自《逸周書·皇門》乃維有奉狂夫,是陽是繩,是以為上,是授司事于正長。
3.出自《呂氏春秋·古樂》周公旦乃作詩曰:“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以繩文王之德。
4.出自《淞濱瑣話·畫船紀艷》﹝二仰山人﹞平章花月,眼界頗高,獨屢繩觀鳳之美於倚玉生。
10.
繼承。
1.出自《詩·大雅·下武》昭茲來許,繩其祖武。
2.出自《答陳節推書》恭惟老師,功存社稷,澤洽黎元。誕發祥于文孫,早克繩乎祖武。
3.出自《墳·文化偏至論》蓋今所成就,無一不繩前時之遺跡,則文明必日有其遷流。
11.
古代稱深衣后幅居中的衣縫。
1.出自《禮記·深衣》曲袷如矩以應方,負繩及踝以應直。
12.
水名。即今金沙江。參閱《漢書·地理志上》、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若水》。
1.出自《漢書?地理志上》遂久,繩水出徼外,東至僰道入江。
13.
清代旗田的計量單位。
1.出自《癸巳類稿·記田名數》本朝旗田,初以六畝為一晌,四十二畝為一繩,園地百八十畝為一所。
14.
繩子。
1.出自《易·系辭下》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
2.出自《文心雕龍·原道》自鳥跡代繩,文字始炳。
3.出自《〈張中丞傳〉后敘》引繩而絕之,其絕必有處。
4.出自《竹枝詞》亂繩千結絆人深,越羅萬丈表長尋。
15.
引申為制裁。
1.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
2.出自《魏書·張普惠傳》涼州刺史石士基、行臺元洪超并贓貨被繩。
3.出自《元典章·禮部三·葬禮》若有不孝不悌亂常敗俗皆糾而繩之。
4.出自《盛世危言·公法》強者可執其法以繩人,弱者必不免隱忍受屈也。
1.指科舉中式。
1.猶高山。
1.高朋。
1.即高齒屐。
1.高潔質樸。
1.重大的謀略。
1.縱談﹐縱論。
2.高談闊論;不切實際的議論。
3.見解高明的議論。常用以稱對方的言論的敬辭。
1.高張的羅網。
〈書〉①(年紀)大;老邁。②高超非凡;超逸風神~。
高傲;傲慢態度~,目中無人。
1.指高而密的野草。
1.高而廣大。
1.國家的珍寶。
1.國家的根本。《書.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孔傳"言人君當固民以安國。"孔穎達疏"民惟邦國之本,本固則邦寧。"后因以"邦本"指人民。
1.根據國家常法加以校比。
1.顯示國家形象的標志。
1.州牧。古代用以稱一方諸侯之長。《書.召誥》"命庶殷侯甸男邦伯。"孔傳"邦伯,方伯,即州牧也。"后因稱刺史﹑知州等一州的長官。
1.國家法定的流通貨幣。
2.指口錢。人口稅的一種。
1.采邦,采服。九服(侯﹑甸﹑男﹑采﹑衛﹑蠻﹑夷﹑鎮﹑藩服)之一。《書·康誥》"侯甸男邦采衛。"孔傳"此五服,諸侯服。五百里侯服,去王城千里,甸服千五百里,男服去王城二千里,采服二千五百里,衛服三千里。"后因以"邦采"稱國家。
1.管理百姓﹑處理案件的成法。
1.國庫,國家的蓄藏。
1.《詩.大雅.瞻卬》"人之云亡,邦國殄瘁。"鄭玄箋"天下邦國將盡困病。"后因以"邦瘁"指國家遭受困苦。
1.猶鄉黨。
1.竊取國家寶物的人。
1.治國之道。
1.本指治理邦國的六典◇泛指國家法典。
1.古代稱王都郊外的地方。
2.泛指京城管轄的地區。
1.在異國作間諜。
1.距王城四百里到五百里的地方。即公之采地與王同母弟及王之庶子所食邑。
1.亦作"邦灋"。
2.管理百姓的通法。亦泛指國家大法。
1.見"邦法"。
1.國家的符瑞。
1.《周禮.天官.職內》"掌邦之賦入。"賈公彥疏"掌邦之賦入者,謂九職﹑九貢﹑九賦之稅入皆掌之,獨云賦入者,賦是搆名。"后因以"邦賦"指國家財政。
1.邦國籍貫。
1.國家。
1.《詩.大雅.板》"大邦維屏,大宗維翰。"毛傳"翰,干也。"后因以"邦翰"喻國家的中堅之臣。
1.指地方長官。
1.古代諸侯王。
1.國家的基礎。
1.為國家所建立的功績。
古代指天子所在的京城及周圍屬其管轄的地域邦畿千里◇泛指國境疆域。
1.指國家的重要事務。
1.猶國史。
1.國家大計。
1.國家大法。
1.國家的托付。
1.國家。
國與國之間的正式外交關系建立~ㄧ斷絕~ㄧ恢復~。
1.國家的教化。
1.指天子所用的玉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