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挕”。
2.
提起;牽引。
1.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右下》善張網(wǎng)者引其綱,若一一攝萬目而后得則是勞而難,引其綱而魚已囊矣。
2.出自《棄婦詩》搴帷更攝帶,撫弦調(diào)鳴箏。
3.
執(zhí)持。
1.出自《易林·比之小畜》公子王孫,把彈攝丸,發(fā)輒有得,室家饒足。
2.出自《單刀會》今朝席上,倘有爭鋒……吾當(dāng)攝劍,魯肅休驚。
3.出自《生死場》﹝女孩﹞走到娘的近邊,緊緊攝住娘的冰寒的手指。
4.
鞏固;持久。
1.出自《國語·楚語上》悛而不攝,則身勤之……攝而不徹,則明施舍以導(dǎo)之忠。
2.出自《后漢書·朱穆傳》徒感王綱之不攝,懼天網(wǎng)之久失,故竭心懷憂,為上深計(jì)。
3.出自《人物志·體別》柔順之人,緩心寬斷,不戒其事之不攝。
5.
佐理;輔助。
1.出自《詩·大雅·既醉》朋友攸攝,攝以威儀。
2.出自《左傳·襄公十四年》衛(wèi)北宮不書於向,書於伐秦,攝也。
3.出自《群經(jīng)平議·左傳二》攝之言佐也,助也。言北宮括於此役有佐助之功也。
6.
假代;代理。
1.出自《廣韻?葉韻》攝,兼也。
2.出自《左傳·隱公元年》不書即位,攝也。
3.出自《春秋論中》所謂攝者,臣行君事之名也。
4.出自《警世通言·唐解元一笑姻緣》適典中主管病故,學(xué)士令華安暫攝其事。
7.
兼職。
1.出自《論語·八佾》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
2.出自《新唐書·杜如晦傳》俄檢校侍中,攝吏部尚書。
3.出自《遼史·韓德源傳》后加同政事門下平章事,遙攝保寧軍節(jié)度使。
8.
委派。
1.出自《奏彈曹景宗》其軍佐職僚,偏裨將帥,絓諸應(yīng)及咎者,別攝治書侍御史隨違續(xù)奏。
9.
唐以后謂詔除而非正命為攝。
1.出自《文獻(xiàn)通考·職官一》﹝唐神龍初﹞遂有員外、檢校、試、攝、判、知之官。
10.
統(tǒng)率;管轄。
1.出自《后漢書·陳蕃傳》人君者,攝天地之政,秉四海之維,舉動不可以違圣法,進(jìn)退不可以離道規(guī)。
2.出自《三國志·魏志·鮮卑傳》子小,以弟成律歸為王,代攝其眾。
3.出自《贈畢石庵宰朝邑?cái)ⅰ?/span>昔者帝舜起匹夫,攝百揆;及為天子,辟四門,達(dá)四聰。
4.出自《劉氏金石苑稿本跋》其為二類所不能攝者,為數(shù)至伙頤,則編為《嘉陰簃搜古匯編》。
11.
夾處。
1.出自《論語·先進(jìn)》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
12.
整頓;整飭。
1.出自《儀禮·士冠禮》再醮攝酒。
2.出自《后漢書·銚期傳》期先登陷陳,手殺五十余人,被創(chuàng)中額,攝幘復(fù)戰(zhàn),遂大破之。
3.出自《容齋隨筆·裴潛陸侯》彼素驕恣,過寬必弛。既弛,又將攝之以法。此怨叛所由生也。
13.
緣邊。參見“攝服”。
1.出自《儀禮·既夕禮》貳車白狗攝服。
14.
捉拿,拘捕。
1.出自《國語·吳語》攝少司馬茲與王士五人,坐於王前。
2.出自《敘奏》會河南尹房式詐諼事發(fā),奏攝之。
3.出自《癸辛雜識別集·余玠》遂攝惟忠赴大理獄,伏锧東市。
4.出自《知上猶縣方君傳》君至,則攝其魁至訟庭,諭以利害而善遣之。
15.
收斂;吸引。
1.出自《莊子·胠篋》將為胠篋探囊發(fā)匱之盜而為守備,則必?cái)z緘縢,固扃??,此世俗之所謂知也。
2.出自《神異經(jīng)·東荒經(jīng)》計(jì)其晝夜,噏攝無極。
3.出自《百喻經(jīng)·飲木筩水喻》汝欲得離者,當(dāng)攝汝六情,閉其心意,妄想不生,便得解脫。
4.出自《廣陵白沙大云寺碑》磁石攝鐵,不攝鴻毛。
5.出自《大波》連忙攝了一下神,一個(gè)字一個(gè)字把信念完。
16.
保養(yǎng)。參見“攝生”、“攝衛(wèi)”。
1.出自《神不滅論》虛用損年,善攝增壽。
2.出自《游土山示蔡天啟秘校》詩祝翁尚難老,生理歸善攝。
3.出自《影梅庵憶語》去冬姬移居香儷園靜攝,數(shù)百株,不生一蘂。
17.
謂神靈鬼怪等以法術(shù)攝召人或物。
1.出自《太平廣記》釋教五部持念中,有大輪呪術(shù),以之救病,亦不甚效,然其攝人精魂,率皆狂走。
2.出自《西游記》那女子弄陣旋風(fēng),鳴的一聲,把唐僧?dāng)z將去了。
3.出自《魚鬼》不要和魚鬼婆婆打照面,小心給攝走了靈魂。
18.
拍照。
1.出自《洪波曲》抗戰(zhàn)開始時(shí),八路軍的“平型關(guān)大捷”,它曾派員去特?cái)z。
19.
借貸。
1.出自《禮記·檀弓上》冉子攝束帛乘馬而將之。
20.
音韻學(xué)術(shù)語。參見“攝音”。
21.
見“攝攝”。楓的別名。
1.出自《海錄碎事·草木》楓木,厚葉弱枝善搖,一名攝攝。
22.
春秋時(shí)齊地名。在今山東省聊城縣境內(nèi)。
1.出自《左傳·昭公二十年》聊攝以東。
23.
通“懾”。畏懼;威脅。
1.出自《墨子·親士》越王句踐遇吳王之丑,而尚攝中國之賢君。
2.出自《顏氏家訓(xùn)·治家》乃刑戮之所攝,非訓(xùn)導(dǎo)之所移也。
24.
通“躡”。踩;踏。
1.出自《漢書·張耳陳馀傳》吏嘗以過笞余、余欲起,耳攝使受笞。
25.
姓。春秋楚國有攝叔。見《左傳·宣公十二年》。
1.出自《左傳?宣公十二年》楚許伯御樂伯,攝叔為右,以致晉師。
26.
見“攝攝”。閃爍貌。
1.出自《邯鄲記·備苦》則他眼似明珠,攝攝的把人瞧。
1.后進(jìn);后輩。
1.前來就學(xué)。
2.后來的學(xué)者。
1.指來書。
1.佛教指來世的報(bào)應(yīng)。
1.后世。
1.謂鳳凰來舞而有容儀,古人以為瑞應(yīng)。語出《書.益稷》"簫韶九成,鳳皇來儀。"孔穎達(dá)疏"簫韶之樂作之九成,以致鳳皇來而有容儀也。"《后漢書.左雄傳》"漢世良吏﹐于茲為盛﹐故能降來儀之瑞﹐建中興之功。"李賢注"宣帝時(shí)鳳皇五至﹐因以紀(jì)年。"唐鄭嵎《津陽門詩》"花萼樓南大合樂﹐八音九奏鸞來儀。"后因用以代稱鳳凰。
2.比喻杰出人物的降臨。
3.比喻愛慕之人的來臨。
1.宋徽宗時(shí),設(shè)在萬歲山用來豢養(yǎng)珍禽的官署名。
1.謂適時(shí)而來。語出《詩.大雅.鳧鹥》"鳧鹥在沙,公尸來燕來宜。"毛傳"宜,宜其事也。"
1.后世子孫。
1.前來的原因。
2.事情的緣由。
1.猶言來龍去脈。
1.后世子孫。
1.來者迎之,去者送之。
1.亦作"來喻"。
2.對別人來信的敬稱。
1.見"來諭"。
1.佛教語。指來生的因緣。
1.來訪的車乘。
1.下月。
1.明天早晨。
1.來信。
1.寄或送來的詩篇文章。指別人的詩文。
1.利用離心力分開比重不同的固體或液體的機(jī)械。廣泛應(yīng)用于工業(yè)﹑農(nóng)業(yè)和科學(xué)研究等方面﹐如用來選礦﹑選種﹑從牛乳中分出奶油﹑分離鈾的同位素﹑測定高分子溶膠中高分子的分子量等。
集體中的人不是一條心,不團(tuán)結(jié)。
1.離棄形體。
2.謂形體分開。
具有一定資歷、符合規(guī)定條件的老年干部離職休養(yǎng)~老干部ㄧ干部~制度。
1.惜別時(shí)的綿綿情思。
1.離別時(shí)說的話。
1.分析文句﹐辨別文意。
1.餞別的宴席。
2.唐代新進(jìn)士在曲江舉行的宴會。
1.離別時(shí)的惆悵表情。
1.餞別的酒宴。
1.遭受禍害。
1.猶離析。分裂﹔離散﹔分離。
1.猶離心。
1.憂傷。
2.遭遇憂患。
3.離別的憂思﹔離人的憂傷。
1.遭罪﹔遇禍。
1.傳說中的神禽。
1.指京城郊外。
1.佛教語。絕離貪﹑淫等欲念。
1.指太子納妃。離﹐配對。
1.絕緣。謂離開。
1.離棄疏遠(yuǎn)。
2.遠(yuǎn)離。
1.古代帝王離宮中的園林。
1.謂因怨恨而產(chǎn)生的背離之心。
2.別恨。
1.脫離﹔離開。
1.綻裂。
1.光芒四射。
2.古代餞別時(shí)寫作的詩文。
1.指載客離去的船。
1.比喻帝王的明察。
1.亦作"離枝"。
2.即荔枝。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gè)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