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殺戮。
1.出自《書·大禹謨》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
2.出自《元和圣德詩》戰不貪殺,擒不濫數。
3.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殺盡天下暴官污吏。
2.
死,致死。
1.出自《說文?殳部》殺,戮也。
2.出自《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3.出自《晉書·武帝紀》大雨霖,伊洛河溢,流居人四千余家,殺三百余人。
4.出自《詣匭疏》聞河東地大震烈……殺民畜幾十萬。
5.出自《心防》愚園路打殺漢奸。
3.
死刑。一說,殺與“虐”同。見俞樾《群經平議·論語二》
1.出自《周禮·秋官·司刑》殺罪五百。
2.出自《論語·子路》善人為邦百年,亦可勝殘去殺矣。
4.
指流放。
1.出自《孟子·萬章上》﹝舜﹞殺三苗於三危。
2.出自《高宗肜日說》古訓殺為放,非必誅死之謂。
5.
克,戰勝。
1.出自《公羊傳·隱公元年》夏五月,鄭伯克段于鄢。克之者何?殺之也。殺之,則曷為謂之克?大鄭伯之惡也。
2.出自《后漢書·魯恭傳》今匈奴為鮮卑所殺,遠臧於史侯河西,去塞數千里。
6.
攻殺,戰斗。
1.出自《商君書·畫策》以殺去殺,雖殺可也。
2.出自《楚昭公》都一般武藝滑熟,管殺的慘迷離,神嚎鬼哭。
3.出自《南腔北調集·論“第三種人”》左翼作家并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神兵,或國外殺進來的仇敵。
7.
棋類術語。指圍死或擊敗對方。亦泛指對弈。
1.出自《朝野僉載》帝亦與人棊,欲殺一段。
2.出自《前漢書平話》二太子下碁,圣王復殺景王三局。
3.出自《艷陽天》咱倆殺一盤,試試你這些日子進步如何。
8.
滅,除去。
1.出自《莊子·大宗師》殺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
2.出自《禮記·月令》﹝季夏之月﹞是月也,土潤溽暑,大雨時行,燒薙行水,利以殺草,如以熱湯。
9.
指熄滅。
1.出自《懷古》詩吹殺青燈炯不眠,滿襟懷古恨綿綿。
10.
傷害,敗壞。
1.出自《春秋·僖公三十三年》隕霜不殺草。
2.出自《與馬異結交》詩不知藥中有毒藥,藥殺元氣天不覺。
3.出自《初刻拍案驚奇》都是自家弄殺了,事體本如此明白。
11.
秋季陰氣肅殺。
1.出自《左傳·桓公五年》始殺而嘗,閉蟄而烝。
2.出自《為信安王獻圣真圖表》草淺獸肥,霜清氣殺。
12.
引申指草木枯萎。
1.出自《呂氏春秋·應同》及禹之時,天先見草木秋冬不殺。
2.出自《不第后賦菊》詩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
13.
田獵。
1.出自《禮記·王制》天子諸侯無事,則歲三田……天子殺,則下大綏。諸侯殺,則下小綏。大夫殺,則止佐車。佐車止,則百姓田獵。
2.出自《博物志》奇肱民善為拭扛,以殺百禽。
14.
指獵獲物。
1.出自《長生殿·合圍》[眾上獻獵物科]稟王爺,眾將獻殺。[凈]打的鳥獸,散與眾軍。
15.
收割;砍伐。
1.出自《呂氏春秋·圜道》衰乃殺,殺乃藏。
2.出自《齊民要術·種竹》其欲作器者,經年乃堪殺。
3.出自《資治通鑒·陳長城公至德元年》千子前任趙州,百姓歌之曰:“老禾不早殺,余種穢良田?!?/p>
16.
整治。參見“殺青”。
1.出自《催宗文樹雞柵》詩課奴殺青竹,塞蹊使之隔。
17.
謂醫治。
1.出自《本草綱目·草四·青蒿》﹝青蒿﹞殺風毒心痛熱黃。
18.
終止;收束。參見“殺字”、“殺收”。
1.出自《水谷夜行寄子美圣俞》詩譬如千里馬,已發不可殺。
2.出自《我怎樣寫〈駱駝祥子〉》我應當多寫兩三段,才能從容不迫的殺住。
19.
死板,無可變動。參見“殺定”、“殺斷”。
1.出自《西游記》師父忒不會干事,把話通說殺了。
2.出自《小倉山房尺牘》來札所講“詩言志”三字,歷舉李、杜、放翁之志,是矣。然亦不可太拘,詩人有終身之志,有一日之志,有事外之志……志字不可看殺也。
20.
縛緊,勒緊。
1.出自《醒世姻緣傳》把皮襖疊了一疊,殺在騾上。
2.出自《駱駝祥子》他計劃著怎樣殺進他的腰去,好更顯出他的鐵扇似的胸與直硬的背。
21.
壓抑,抑制。
1.出自《紅樓夢》我勸姨娘且回房去殺殺氣兒……心里有二十分的氣,也忍耐這幾天。
22.
方言。刺激。
1.出自《火之歌》汗水流遍了全身,殺痛了脊背,殺痛了臉頰。
23.
副詞。用在謂語后面,表示程度之深。
1.出自《古詩十九首·去者日以疏》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
2.出自《感舊》詩羨殺江州白司馬,月明亭畔聽琵琶。
24.
用在謂語前,有很、甚之意。
1.出自《玩半開花贈皇甫郎中》詩西日憑輕照,東風莫殺吹。
2.出自《鼓笛令》詞殘夢不須深念,這些個、光陰殺短。
25.
突厥語shad的譯音。也譯作“設”、“察”等。突厥、回紇等族別部領兵者之稱。參閱韓儒林《突厥官號研究》。
1.出自《新唐書·突厥傳上》﹝骨咄祿﹞以弟默啜為殺。
2.出自《新唐書·回鶻傳上》懷恩與虜左殺為先驅。
即熱電廠”。
1.踐踏。
1.蹂躪摧殘。
1.見"蹂躪"。
1.侵害。
1.踐踏。輮,通"蹂"。
1.踐踏碾軋。輮,通"蹂"。
1.柔順而聰穎。
1.能使獸皮變柔軟的物質。如鉻鹽﹑栲膠﹑魚油等。
1.有機化合物,淡黃色粉末,有微臭。工業上用來制造墨水和鞣皮革,醫藥上用做收斂劑,治火傷﹑濕疹﹑腹瀉等癥。也叫單寧或單寧酸。
1.皮制的大帶,為古代官員的服飾。
1.古代用銅鏡作裝飾的革帶。
2.引申為明顯。
1.束腰的革帶及其下垂部分◇亦泛指束腰的大帶。語本《左傳.桓公二年》"韖﹑厲﹑游﹑纓﹐昭其數也。"杜預注"韖﹐紳帶也;一名大帶。厲﹐大帶之垂者。"漢張衡《東京賦》"火龍黼黻﹐藻繂韖厲。"晉陸機《吳王郎中時從梁陳作》詩"輕劍拂韖厲﹐長纓麗且鮮。"一說韖為小囊﹐裂帛為之飾。厲﹑裂﹐古通﹐義同。參見"韖裂"。
1.韖囊的邊飾。
1.革制的囊。古人用以盛手巾細物。
2.革制的囊。古代職官用以盛印綬。北魏后,以其不同繡飾表示官階。
1.腰帶和佩巾。
2.古代婦女用的小囊和毛巾。
3.比喻雕飾華麗的辭采。
1.漢揚雄《法言.寡見》"今之學也,非獨為之華藻也,又從而繡其韖帨。"后以"韖繡"形容事物絢麗﹑華美。
1.古代天子諸侯或顯貴者挽馬的帶飾。
1.繁縟華麗的辭章。
1.精美的帶子。
1.賣肉的案子。亦指肉攤或肉店。
1.歇后語。謂有去無回。
1.謂眼皮隆起像腫脹似的眼睛。
1.古代墨﹑劓﹑剕﹑宮﹑大辟等肉刑的合稱。
1.指以肉類制成的餅狀菜肴或面食。亦用作比喻。
1.兩軍迫近﹐以徒手或短兵器搏斗。
2.指拼搏﹑搏斗。
1.肉與肉相迫﹐骨與骨相并。比喻慘烈的肉搏戰。
1.謂輪輻兩端粗細適宜。
1.飛獸名。古人認為神異﹐謂可食人。
1.即雞眼。腳掌或腳趾角質層增生而形成的形似雞眼的硬塊。
2.見"肉中刺"。
1.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呈塊狀﹐肉質﹐莖圓柱形﹐葉片鱗狀﹐葉與莖黃褐色﹐花暗紫色。莖可入藥﹐性微溫味甘﹐中醫用做強壯劑和止血劑。參閱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一.肉蓯蓉》。
1.比喻無能的人。
1.謂在兩臂掛油燈﹐燃以奉佛◇成為流弊﹐朝廷予以禁止。
1.指人的眼皮。
1.皮膚上生的顆粒狀病變。
2.肉類切成的方形小塊。
1.見"肉鬃"。
1.猶言眉飛色舞。形容高興喜悅的神態。
1.稱善于攀高﹐能凌空而下﹑矯捷如飛的人。
1.指駝峰。
1.指供食用的禽畜等胸部的肉。
1.指生父。
1.謂肉體上給異性以誘惑的感覺。多指女性肢體而言。
1.方言。謂到處宣揚﹐猶言活布告。
1.用肉作成的濃湯。
1.使白骨再生肌肉。比喻受人深恩。
1.謂體罰犯人的聲音◇蜀酷吏李匡遠,性苛急,一日不用刑,則慘然不樂。聞捶楚之聲,曰"此吾一部肉鼓吹。"見《類說》卷二七引《外史梼杌》。
1.又稱多汁果。果實的一類。果實成熟時﹐果皮肥厚而多汁。肉果又可分為漿果﹑柑果﹑瓠果﹑梨果﹑核果等。
2.肉豆蔻的別名。參見"肉莣蔻"。
1.肉醬。
1.比喻樂音洪潤悅耳。
2.古代圓形玉器和錢幣等的邊和孔。肉﹐邊;好﹐中間的孔。
1.猶肉色。似人肌膚的紅潤之色。
2.中醫藥名。紫荊皮的別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