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擬聲詞
擬聲詞,形容風聲(疊)。
2.
見“颯然”。形容風聲。
3.
見“颯爽”。豪邁而矯健的樣子。
1.
象聲詞。風聲。
1.出自《文選·宋玉〈風賦〉》有風颯然而至,王乃披襟而當之。
2.
迅疾貌。
1.出自《大雨》詩風雷颯萬里,霈澤施蓬蒿。
2.出自《新齊諧·搜河都尉》是夜風雨颯至,河不掘而成者三十余丈。
3.
形容迅速而至。
1.出自《上元后一日亨父席上得合字》忽聞好事邀,詩興翩已颯。
4.
大風吹物。
1.出自《桔柏渡》詩連笮動裊娜,征衣颯飄飖。
2.出自《甕牖閑評》西風颯高梧,枕簟凄以清。
3.出自《牡丹亭·診祟》夢初回,燕尾翻風,亂颯起湘簾翠。
5.
指風微微吹過。
1.出自《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徐行時若風颯芙蓉。
6.
拂拭而過。
1.出自《渾贊善東齋戲贈陳歸》詩長裾珠履颯輕塵,閑以琴書列上賓。
2.出自《望京府賞紅梅》詩玉銜徑踏黃河水,貂帽颯檐掀紫錦。
7.
衰敗零亂。
1.出自《落日同何儀曹煦》詩一賞桂樽前,寧傷蓬鬢颯。
2.出自《思田賦》歲聿忽其云暮,庭草颯以萎黃。
3.出自《九諷·端憂》筼筜颯兮雨岸,杜若死兮霜洲。
8.
忽;頓然。
1.出自《游謝氏山亭》詩謝公池塘上,春草颯已生。
2.出自《詠史詩·陽臺》楚國城池颯已空,陽臺云雨過無蹤。
1.互換妻妾。
1.根據《易》理卜筮。
1.從一方手中轉到另一方手中。
1.水名。在河北省西部。源出易縣境,入南拒馬河。荊軻入秦行刺秦王,燕太子丹餞別于此。
2.以指代荊軻。
3.指《易水歌》。
1.見"易水歌"。
1.古歌名。《戰國策.燕策三》載,荊軻將為燕太子丹往刺秦王,丹在易水(今河北易縣境)邊為他餞行。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后人稱為《易水歌》。
1.改變習俗,轉移風氣。
1.指清初魏禧等九個文學家。禧父兆鳳,于明亡后削發隱居江西寧都縣翠微峰,名其居室曰易堂。禧與兄際瑞﹑弟禮以及彭士望﹑林時益﹑李騰蛟﹑丘維屏﹑彭任曾燦講學于此,提倡古文實學,世稱"易堂九子"。道光間,彭玉雯編有《易堂九子文鈔》。
1.和悅恬淡。
1.見"易如反掌"。
1.儀則法度。
1.秉公斷事。
1.謂情誼完全決裂。
1.無血緣關系而收認為子者。
2.晩唐諸藩鎮主帥,多養勇武善戰者為義兒,至五代其風益烈。
1.唐末晉王李克用選擇勇士李嗣昭(本姓韓)﹑李嗣本(本姓張)﹑李存信(本姓張)﹑李存孝(本姓安)等為養子,任為將校,組成部隊號"義兒軍"。
1.舊指合乎某種道義標準的法律。
2.義理法則。
3.桐城派古文家亦以稱著文應遵循的準則。
1.行事應該遵守的規范和道理。《逸周書.官人》"省其居處,觀其義方。"《左傳.隱公三年》"石磃諫曰'臣聞愛子教之以義方,弗納于邪。'"后因多指教子的正道,或曰家教。
1.合乎道義的情分。
2.泛指一般的情分。
對不合理或非正義的行動產生的憤慨流氓行徑激起大家的義憤。
1.胸中充滿義憤。
1.正義的氣概和風范。
1.堅守大義的人。
2.情專的男子。
1.謂為非親屬的死者服孝。
1.義理之府藏。常指《詩》《書》而言。
1.非本生之父而拜認為父者。
1.兩晉南北朝時世族豪門的依附者。
1.東漢時少數民族所納的一種貢賦。
1.嚴正的氣節。
1.猶義旗。
1.猶義師。
1.大功,勛功。
1.春秋時,齊攻魯,至郊。一婦人抱子攜侄而行。軍且及,婦人度不能兩全,乃棄己子。齊將追而問之,婦人對曰力不能兩護,故忍棄子而行義。齊將于是按兵而止。魯君乃賜婦人束帛,號之曰"義姑姊"。事見漢劉向《列女傳.魯義姑姊》。
1.義捐賑災的谷米。
1.以恩義相結的故舊。
1.謂通向義理的門戶。
1.宋代大樂所用的一種樂器。
1.義理的淵海。喻義理博大精深。
1.喻恩義深厚。
1.語本《左傳.襄公九年》"利,義之和也。"后以"義和"指講義氣,彼此和睦。
清末以農民為主體的反帝愛國運動。義和團原名義和拳,是山東、直隸等地的民間秘密組織,以傳授拳術、散發傳單等形式進行反清和反教會斗爭。成員多為貧苦農民和破產失業的城鄉居民。1899年改稱義和團,提出扶清滅洋”口號,勢力日益壯大。次年八國聯軍侵入中國,義和團在保衛京津的廊坊和紫竹林戰斗中,多次痛擊侵略軍。在八國聯軍和清政府的聯合鎮壓下,義和團運動終遭失敗。《辛丑條約》簽訂后,義和團余部舉起了掃清滅洋”的旗幟,繼續斗爭。
1.淵深的義理。壑,丘壑,喻深奧之處。
1.正義的心懷。
1.施舍的棺木。
1.肺癆的別稱。
1.舊時婦女作修飾用的假發髻。
1.彈撥樂器所用的一種工具,裝于指端。
1.猶義兵或義戰。
1.舊時施舍行人的漿水。
2.將多種食料或物質攙合于水而成的漿汁。
1.舊指施舍貧民的食物。
1.假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