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陣,股)空氣流動的現象。由于氣壓不均而產生。根據風力大小,一般分零到十二級。在西太平洋和南海,十二級及以上叫臺風,十三級到十四級叫強臺風,十六級及以上叫超強臺風。
2.
動詞
借風力吹(使東西干燥或純凈)。
3.
動詞
借風力吹干的。
4.
副詞
像風那樣快。
5.
名詞
表現在外的景象或態度。
6.
名詞
風氣;風俗。
7.
名詞
(~兒)風聲;消息。
8.
形容詞
傳說的;沒有確實根據的。
9.
名詞
指民歌(《詩經》里的《國風》,是古代十五國的民歌)。
10.
名詞
中醫指一種致病的重要因素或某些疾病。
11.
〈古〉又同“諷”fěng。
12.
名詞
(Fēng)姓。
1.
亦作“凨”。“凬”的今字。“凮”的今字。“飌”的今字。
2.
風教;教化。
1.出自《書·說命下》咸仰朕德,時乃風。
2.出自《莊子·天下》墨翟、禽滑厘聞其風而說之,為之大過,已之大循。
3.出自《孝經序》朕聞上古,其風樸略。
3.
習俗,風氣。
1.出自《左傳·昭公二十一年》天子省風以作樂。
2.出自《宜人鄭氏墓志銘》新嵊之郊,以為是北方名族能存其舊風,可效而行者也。
3.出自《西游記》那妖道:“我大王見面錢只要幾兩銀子,你怎么跌一跌兒做見面錢?你別是一鄉風,決不是我這里道士。”
4.出自《兩地書·致許廣平八》軍隊里也不好,排擠之風甚盛,勇敢無私的一定孤立。
4.
風操,節操。
1.出自《孟子·萬章下》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
2.出自《上壽李大夫書》昔者燕昭以千金市駿骨而百代稱之……今亞之仰閣下之風而進於前,聞閣下又不以朽鈍而顧之,寧鄙人之宜顧也。
5.
猶風范,風度。
1.出自《后漢書·龐參傳》〔龐參〕勇謀不測,卓爾奇偉,高才武略,有魏尚之風。
2.出自《送水丘秀才敘》頭骨磽然,有古丈夫風。
3.出自《夜譚隨錄·莊斸松》人言京師婦女,妝束丑怪。既無旗人大方之度,又無南方嫋娜之風。
4.出自《旅行雜記》一位教員風的女士走上臺來,像一道光閃在聽眾的眼前。
6.
風格流派。指某種技藝、作品或思想的特點。
1.出自《北史·李弼宇文忻等傳論》忻武藝之風,名高一代。
2.出自《唐故江南西道觀察史王公神道碑銘》天子曰:“王某之文可思,最宜為誥,有古風,豈可久以吏事役之。”
3.出自《歸潛志》〔梁詢誼〕文章豪放,有作者風。
7.
收采。參見“風聽”。
1.出自《國語·晉語六》吾聞古之王者,政德既成,又聽於民,於是乎使工誦諫于朝,在列者獻詩使勿兜,風聽臚言於市,辨祆祥於謠,考百事於朝,問謗譽於路,有邪而正之,盡戒之術也。
8.
任意、沒有拘束。參見“風議”。
1.出自《詩·小雅·北山》或湛樂飲酒,或慘慘畏咎,或出入風議,或靡事不為。
2.出自《漢書·敘傳下》賈(陸賈)作行人,百越來賓,從容風議,博我以文。
3.出自《國故論衡·論式》出入風議,臧否人群,文士所優為也;持理議禮,非擅其學莫能至。
9.
聲音。
1.出自《管子·輕重己》吹塤篪之風,鑿動金石之音。
2.出自《淮南子·原道》結激楚之遺風。
3.出自《文選·王僧達〈祭顏光祿文〉》逸翮獨翔,孤風絕侶。
10.
流傳的,沒有確實根據的。參見“風聞”。
1.出自《漢書·南粵傳》又風聞老夫父母墳墓已壞削,兄弟宗族已誅論。
2.出自《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天子風聞外邊公論,亦有厭倦之意,遂從其請,以使相判江寧府。
3.出自《山鄉巨變》王菊生早已風聞,劉雨生跟盛佳秀十分相好,只差拜堂了。
11.
趨勢;情勢。
1.出自《紀聞·李虛》天下不信之徒,并望風毀拆,雖大屋大像,亦殘毀之。
2.出自《資治通鑒·晉安帝隆安三年》時三吳承平日久,民不習戰,故郡縣兵皆望風奔潰。
12.
消息。
1.出自《應制科上省使葉道卿書》至使敵國異方,聞風畏之,厭殺未形之患。
2.出自《二刻拍案驚奇》但有知風來報的,賞銀百兩。
3.出自《紅樓夢》賈蕓慌忙跺足道:“了不得,了不得!不知誰露了風了。”
13.
意旨。參見“風旨”。
1.出自《答馮宿書》委曲從順,向風承意,汲汲恐不得合,猶且不免云云,命也,可如何?
2.出自《新唐書·張鎰傳》鎰按驗當免官,有司承風以死論。
14.
風波;事端。
1.出自《大波》不許地方上壞人借故生風。
15.
景象。參見“風景”、“風光”。
1.出自《紹古辭》怨咽對風景,悶瞀守閨闥。
2.出自《送李司空赴鎮襄陽》詩襄陽由來風景好,重與江山作主人。
3.出自《比目魚·肥遁》一路行來,山青水綠,鳥語花香,真個好風景也。
4.出自《貧血集·不成問題的問題》專憑風景來說,這里真值得被稱為亂世的桃源。
5.出自《湖上對酒行》風光若此人不醉,參差辜負東園花。
6.出自《追和子由去歲試舉人洛下所寄·暴雨初晴樓上晚景之一》秋后風光雨后山,滿城流水碧潺潺。
7.出自《青春之歌》〔道靜〕隨便一走,就開了這么多的眼界,欣賞了北戴河的美麗風光。
16.
謂獸類雌雄相誘。
1.出自《書·費誓》馬牛其風,臣妾逋逃,勿敢越逐。
17.
指男女間的情愛。
1.出自《四塊玉·風情》曲雙漸貧,馮魁富,這兩個爭風做姨夫。
2.出自《儒林外史》凌家這兩個婆娘……爭風吃醋,打吵起來。
3.出自《中國歌謠》好姊(呀)好妹吃了(什么兒的)醋,好兄好弟搶了(誰的)風,(郎呀!)大量要寬洪。
18.
《詩》六義之一。指《詩經》中三種詩歌類型的一種,即《國風》這一部分。
1.出自《詩序》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2.出自《文心雕龍·風骨》《詩》總六義,風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氣之符契也。
3.出自《辨騷》自《風》《雅》寢聲,莫或抽緒,奇文郁起,其《離騷》哉!
4.出自《詩集傳序》凡《詩》之所謂“風”者,多出于里巷歌謠之作,所謂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者也。
19.
指鄉土樂曲;民間歌謠。
1.出自《左傳·成公九年》言稱先職,不背本也;樂操土風,不忘舊也。
2.出自《文心雕龍·樂府》匹夫庶婦,謳吟土風,詩官采言,樂胥被律,志感絲篁,氣變金石。
20.
奮起,振作。參見“風發”。
1.出自《后漢紀·靈帝紀中》移神器於將興,推亡漢於已墜。實神機之至會,風發之良時。
2.出自《柳子厚墓志銘》〔柳子厚〕俊杰廉悍,議論證據今古,出入經史百子,踔厲風發,率常屈其座人。
21.
中醫學謂人體的病因之一。“六淫”之一,為陽邪。外感風邪常致風寒、風熱、風濕等癥。亦指急癥。如中風、痛風等。
1.出自《素問·風論》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癘風,或為偏枯,或為風也,其病各異,其名不同。
2.出自《東觀漢記·光武帝紀》帝以日食避正殿,讀圖讖多御座廡下淺露,中風發疾,苦眩甚。
3.出自《贈太傅董公行狀》三年,萬榮病風,昏不知事。
4.出自《閑情偶寄·頤養·卻病》如一方十藥,治風者有之,治食者有之,治勞傷虛損有之。
22.
癲狂。后作“瘋”。
1.出自《賓退錄》呂吉甫在趙韓王南園,京師丐人曰“風乞兒”者,持大扇造呂求詩,呂即書扇上。
2.出自《劉行首》將這風先生推出去。
3.出自《西游記》樵子聞言,仰天大笑道:“你原來是個風和尚。”行者道:“我不風啊,這是老實話。”
23.
形容人的言行十分輕狂。后作“瘋”。
1.出自《金瓶梅詞話》西門慶笑道:“你看這風婆子,只是扯著風臉取笑。”
2.出自《二刻拍案驚奇》諸姬又來趁興,奉他不休。沈將仕越肉麻了,風將起來,弄得諸姬皆赤手無稍可擲。
24.
落。
1.出自《呂氏春秋·審時》其粟圓而薄糠,其米多沃而食之強,如此者不風。
25.
借風力吹(使東西干燥或純凈)。參見“風乾”。亦指借風力吹干的。參見“風雞”、“風肉”。
1.出自《香稻米》幾個司法警是什么好東西,看見金福家里有一塊風肉,定要燒來吃,咸魚也要吃。
2.出自《無相寺道中》詩竹雞露啄堪幽伴,蘆菔風乾待歲除。
3.出自《帝京歲時紀勝·十一月·時品》獾貍麅鹿,野豕黃羊,風乾冰凍。
4.出自《創業史》他毫不局促地用不花錢的面湯,把風干的饃送進肚里去了。
5.出自《論衡·明雩》周之四月,正歲二月也,尚寒,安得浴而風乾身。
26.
姓。伏羲氏之姓。
1.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一年》任、宿、須句、顓臾,風姓也。
27.
空氣流動的現象。
1.出自《詩·鄭風·萚兮》萚兮萚兮,風其吹女。
2.出自《冬晚對雪憶胡居士家》詩隔牖風驚竹,門開雪滿山。
3.出自《泡沫·夏夜一點鐘》這時候,來了一陣風。這風,像是涼,又像是熱。
28.
指獸類放逸走失。
1.出自《魏書·崔敬邕傳》庫莫奚國有馬百匹因風入境,敬邕悉令送還,於是夷人感附。
29.
泛指詩作。
1.出自《沈椒園詩序》沈君椒園出其平生所為詩曰《初卉集》者視余,余讀之終篇,嘆嗟不能去。曰:此盛世之風也。
30.
指嬉戲,戲鬧。
1.出自《水滸傳》眾人憂得你苦,你卻在這里風!快上山去!
2.出自《春蕪記·瞥見》[旦笑起介]啐,這癡丫頭又來風了。
1.水倒流。
2.泛指液體倒流。
3.倒流的水。
4.比喻反動的潮流。
5.迎著水流方向。 6.兵法指軍陣處于河流下游。 7.拒納水流。
1.中醫病名。
1.對叛逆者的蔑稱。
1.客舍;旅館。
2.旅居。常用以喻人生匆遽短促。
3.叛逆的軍隊。
1.預想;預測。
2.先事憂慮。
1.叛亂;變亂。
2.謂謀反作亂。
3.乖戾失常。
違逆倫常逆倫重案。
1.預言。
1.倒卷向里的毛。
1.怪鳥名。是鳥或說有九尾,或說有九頭,主兇。
1.猶冒犯。
1.預先披露。
2.叛逆的趨勢;背叛的念頭。
1.叛逆不順的百姓。
1.接受命令。
2.違抗命令。
3.叛逆者的命令。
4.指叛逆者的職位。
1.叛逆的陰謀。
1.見"逆迕"。
1.指叛亂作孽者。
2.指背叛的罪惡。
1.迎女。(1)迎娶女子。《春秋.隱公二年》"九月,紀裂繻來逆女。"《隋書.長孫晟傳》"十七年,染干遣五百騎隨晟來逆女,以宗女封安義公主以妻之。"(2)迎接女兒歸寧→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山東.鄒縣之歲時》"二月二日……炊糕逆女,女輟針工為舁戲。"
2.指忤逆不孝的女兒。
1.謂與長輩慪氣。
1.反叛。
2.指反叛者。
1.違逆不順之氣。
2.中醫指五臟六腑之氣逆行不順的病癥。如氣喘﹑嘔吐﹑打嗝等。
3.指怨恨之氣。
1.事先派遣。
2.拒卻;辭絕。
1.忤逆父母。
1.舊稱反叛者的首領。
1.《史記.酈生陸賈列傳》"且湯武逆取而以順守之,文武并用,長久之術也。"古代從正統觀念出發,認為湯武以諸侯身分用武力奪取帝位,不合君臣之道,故叫"逆取"。即位后,偃武修文,法先圣,行仁義,合乎正道,故叫"順守"。
1.亦作"?讓"。
2.逆拒。讓,通"攘"。
1.違背人民。
2.悖理之人。
3.叛逆之人。
1.書法上用筆的一種方法。指下筆時筆鋒要從相反方向逆鋒入紙,隨即轉鋒行筆,使筆毫平鋪而出,空勢收鋒。
1.迎面直射。
1.叛逆的士紳。
1.猶難產。
1.猶迎牲。古代祭祀儀式之一。
1.指叛亂造成的災難。
1.猶迎尸。古代祭祀儀式之一。
1.猶言悖逆失理。
1.反詩。
1.悖理行事。
1.見"逆行倒施"。
1.失時,不合時宜。
1.不順心的事。
2.犯上作亂的事。
1.迎視。
1.謀反的書。
1.猶迎夏。迎接暑氣到來的祭禮。
1.見"逆豎"。
1.猶預測。
2.猶言倒數。謂由后向前﹑由下至上推算。
1.與水流方向相反。
逆著水流行船,不用力就要后退。比喻不努力學習、工作,就要退步。
1.逆與順。多指臣民的順與不順,情節的輕與重,境遇的好與不好,事理的當與不當等。
2.指星辰的逆行與順行。
1.不正常死亡。
1.違反上下位次的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