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書〉排除;排斥。
2.
動詞
〈書〉紛亂。
3.
動詞
〈書〉捋起(衣袖)。
4.
動詞
竊取。
5.
動詞
〈書〉搶。
1.
止。
1.出自《郊居賦》既從豎而橫構,亦風除而雨攘。
2.
驅逐;排斥;抵御。
1.出自《公羊傳·僖公四年》桓公救中國而攘夷狄。
2.出自《七諫·沉江》正臣端其操行兮,反離謗而見攘。
3.出自《水經注·河水三》自孝武出師,攘之於漠北,匈奴失陰山。
4.出自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囯·干王洪寶制》正宜遵中國,攘北狄,以洗二百載之蒙羞。
3.
侵犯,侵奪。
1.出自《國語·齊語》西征,攘白狄之地,至於西河。
2.出自《漢書·嚴助傳》南夷相攘,使邊騷然不安。
3.出自《病鴟》詩奪攘不愧恥,飽滿盤天嬉。
4.出自《重論文齋筆錄》邑有巨公,欲攘族眾香火地為墓基。
4.
盜竊,竊取。
1.出自《墨子·非攻上》取人牛馬者,其不仁義又甚攘人犬豕雞豚。
2.出自《新唐書·狄仁杰郝處俊等傳贊》武后乘唐中衰,操殺生柄,劫制天下而攘神器。
3.出自《與張瑤星書》生平不敢攘他人之著作以為己有也。
5.
開拓。參見“攘地”。
1.出自《戰國策·趙策二》﹝齊宣王﹞十年攘地,秦人遠跡不服,而齊為虛戾。
2.出自《石闕銘》鑿空萬里,攘地千都。
3.出自《潛書·任相》用李成梁、戚繼光,委以北邊,遼左屢捷,攘地千里。
6.
容忍。參見“攘詬”。
1.出自《楚辭·離騷》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
7.
捋,揎。參見“攘臂”、“攘袂”。
1.出自《洛神賦》攘皓腕於神滸兮,采湍瀨之玄芝。
2.出自《渭村退居》詩憤懣胸須豁,交加臂莫攘。
8.
擾亂;紛亂。
1.出自《淮南子·兵略訓》此四君者,皆小過而莫之討也,故至於攘天下,害百姓。
2.出自《連環記》憂的咱意攘情顛,心似油煎。
1.雜亂的聲音。
1.形容鼓聲喧響。
1.亦作"嘈?"。
2.聲音雜亂;喧鬧。
1.謂清代漕運總督所屬的綠營兵。擔負漕糧的催督﹑保護等。
1.存放漕米的倉庫。
1.指漕米倉庫。
1.管理漕運的官員。
1.指漕糧運輸一日的行程。參閱清顧炎武《日知錄.漕程》。
1.用于漕運的船只。
1.象聲詞。形容水聲。
1.即漕路。
1.供漕運用的大型船只。
1.舊時在漕糧正稅外,加收有關漕運的費用,稱為"漕費"。
1.管理漕務的官署。
1.舊時的漕糧賦稅。
1.指漕試。
2.漕運貢米。
1.漕運谷物。
1.西域古國名。約在今蘇聯中亞撒馬爾罕西北。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一作"劫布呾那",當為kapūt?n(gubdan)/kebud對音。
1.舊時于漕糧正稅外向農民加收的折耗。有正耗﹑加耗﹑船耗等名目。
1.以供漕運為主的河道。
1.舊時收兌漕米的量器。一斛相當于五斗。
1.指漕運總量。
1.宋代漕試中的一種推薦形式。亦指漕試。
1.見"漕贈"。
1.漕試第一名。
1.我國封建時代由東南地區漕運京師的稅糧。辛亥革命后改征貨幣,漕糧名存實亡。
2.指征收漕糧的官員。
1.運輸糧食的水路。
1.漕運米糧。
2.即漕糧。
1.舊時征收漕銀的衡量標準。歷代征收的漕糧,到清代改征白銀。此衡量標準后為民間采用,但各地標準不一。
1.人工挖掘或疏浚的主要用于漕運的河道。
1.有關漕運之事。
2.指清代有關征收漕米的事情。
1.宋貢舉考試方式之一。景佑年間,命各路轉運司類試現任官員親戚。此后形成制度,由轉運司類聚本路現任官所牒送隨侍子弟和五服內親戚,以及寓居本路士人﹑有官文武舉人﹑宗女夫等,舉行考試,試法同州﹑府解試。漕試合格,即赴省試。宋趙升《朝野類要.舉業》有"漕試"條。
1.即漕河。
2.漕河的水。
1.亦稱"漕運司"。
2.管理催征稅賦﹑出納錢糧﹑辦理上供以及漕運等事的官署或官員。北宋稱轉運司﹐南宋稱漕司﹐元代稱漕運司。
1.供漕運的船。
1.通過水道運送糧食。
1.漕運總督。主管漕糧的取齊﹑上繳﹑監押﹑運輸等。
1.見"漕挽"。
1.謂漕試試場。
1.有關漕運的事務。
1.漕運的軍糧。
1.明清在民戶應納漕糧正稅外所征各項附加雜稅的總稱。
1.猶漕運。
1.漕糧倉。
1.謂漕河之水忽上忽下。
1.指管理漕務的官員。
1.見"漕司"。
1.亦稱"漕截"。
2.舊時指于征收漕糧正稅外所加收的贈貼。
1.指漕糧改折銀鈔收納。明正統元年規定,田賦自起運兌軍外,其余可折收錢鈔,糧四石折銀一兩。見《明史.食貨志二》。
1.運漕糧的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