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大聲喊叫。
2.
動詞
〈口〉吵鬧。
3.
動詞
(北方官話)責備;訓斥。
1.
吵鬧。參見“嚷聒”。
1.出自《桃花女》兒也,你可不要嚷那。我曉得周公是財主人家,他下的聘財,比別家必然富盛。
2.出自《型世言》嚷,與他對嚷;罵,與他對罵;告到官,少不得也要問我們兩鄰。
2.
叫喊。
1.出自《西游記》呆子莫嚷,我來救你。
2.出自《紅樓夢》環(huán)兒一去,必是嚷得滿院里都知道了。
3.出自《二馬》李子榮指手畫腳的嚷,把樹上的小鳥嚇飛了一群。
3.
雜亂。
1.出自《西游記》真經必得真人取,意嚷心勞總是虛。
4.
責備。參見“嚷駡”。
1.出自《禪真逸史》[趙婆]我昨日早間正要煮些粥兒吃了見住持爺,不期竃下無柴柜中缺米,因此將兒子罵了幾句,反被他嚷我一場,飯也沒得吃。
2.出自《長夜》大人們一面嚷他(菊生)小小的人兒說白話,一面又笑他,親他,稱贊他的心里窟眼兒多。
3.出自《下一個天亮》抬起頭,我看到的是一張憤怒的臉。那張臉沖我嚷,真是的,走路不帶眼睛啊。
4.出自《儒林外史》知縣又把水手們嚷罵一番。
5.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婊子口里也嚷罵老狐貍。
6.出自《子夜》不料里邊沸沸揚揚的嚷罵聲中卻跳出一句又尖又響的話,直鉆進了曾滄海的耳朵。
7.出自如:這事讓媽媽知道了又該嚷我了。
5.
指喊叫聲。
1.出自《故事新編·補天》只覺得耳朵邊滿是嘈雜的嚷。
1.蟄蟲伏處的洞穴。
1.潛伏的毒蛇。
1.埋藏在地下的寶劍。典出《晉書.張華傳》"初﹐吳之未滅也﹐斗牛之間﹐常有紫氣﹐及吳平之后﹐紫氣愈明。華聞豫章人雷煥妙達緯象﹐乃要煥宿﹐因登樓仰觀﹐煥曰'仆察之久矣﹐惟斗牛之間頗有異氣。'華曰'是何祥也?'煥曰'寶劍之精﹐上徹于天耳。'華曰'在何郡?'煥曰'在豫章豐城。'即補煥為豐城令。煥到縣﹐掘獄屋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氣非常﹐中有雙劍﹐并刻題﹐一曰龍泉﹐一曰太阿。其夕斗牛間氣不復見焉。"
比喻人隱藏不出,像動物蟄伏一樣蟄居書齋。
1.驚醒蟄蟲之雷。謂初發(fā)的春雷。
1.塌陷開裂。
1.藏伏的蛟龍。喻潛藏的志士。
1.蟄伏的龍。比喻隱匿的志士。
1.謂冬季閉塞之氣。
1.藏在洞中過冬的獸類。
1.塌陷。
1.冬季伏匿在巖穴中的燕子。
1.謂因遇冷而光不甚明亮的螢火蟲。
1.眾多貌。
1.恐懼。
1.畏懼。
1.震懾敵人。
1.因恐懼而不敢動彈。
1.畏懼服從。
2.謂使之畏懼服從。
1.驚懼。
1.畏憚。
1.恐懼﹐驚悸。
1.恐懼。
2.謂使之恐懼。
1.見"詟栗"。
1.畏懼屈服。
1.喪氣﹐畏懼。
1.驚駭。
1.畏懼而屏息。
1.謂使諂諛者知所畏忌﹐怯懦者知所自立。
1.因震懾而跳躍。
1.謂怨惡﹐誹謗。
1.古代官吏因罪被降職并調至邊遠之地。
1.古代指被貶謫流放的大臣。
1.貶斥。
1.降職貶退。
1.貶謫放逐。
1.指古代官吏的貶謫與選調。
1.猶謫降。
1.亦作"謫發(fā)"。
2.責過罰惡。
3.貶謫并發(fā)配。
4.指因罪而遠戍的人。
1.亦作"謫罰"。
2.懲罰﹐處罰。
1.貶謫流放。
1.貶官另任新職。
2.被貶降的官吏。
1.因罪革職回鄉(xiāng)。
1.因罪過而被貶謫。
1.貶官另任新職。
2.被貶降的官吏。
1.亦作"謫藉"。
2.古代登記謫降者的冊籍。亦借指謫降者的行列。
1.古代迷信認為異常的天象是上天對人的譴責﹐出現(xiàn)災變的征候謂之"謫見"。
1.古代官吏被降職并調至邊遠之地。
2.迷信說法﹐謂仙人獲罪而貶降﹑托生人世。
1.見"謫籍"。
1.亦作"謫咎"。
2.災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