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子、–兒)一種圍在下身的服裝。
2.
名詞
形狀或作用像裙子的東西。
1.
亦作“裠”。
2.
古謂下裳,男女同用。今專指婦女的裙子。
1.出自《后漢書·皇后紀上·明德馬皇后》常衣大練,裙不加緣。
2.出自《中華古今注·裙》古之前制,衣裳相連,至周文王令女人服裙,裙上加翟衣,皆以絹為之。
3.出自《五色蝴蝶賦》若有繡于冰綃霧縠之裙者,必非漢宮赤鳳所能留。
4.出自《虹》﹝她們﹞穿一件月白色軟緞長僅及腰的單衫,下面是玄色的長裙。
3.
比喻圍在物體下邊,像裙子的東西。
1.出自《鐘鼓樓》請人用油漆漆出半截“墻裙”。
4.
指帽緣周圍下垂的薄紗細網。
1.出自《隋書·禮儀志六》皇太子在上省則烏紗,在永福省則白紗。又有繒皂雜紗為之,高屋下裙,蓋無定準。
2.出自《孔氏雜說》齊隋婦人施幕帷全身障蔽也,唐永徽以后,皆用帷帽,拖裙到頸,漸為淺露,若今之蓋頭矣。
5.
鱉甲邊緣的肉質部分。
1.出自《夷堅丁志·王從事妻》憶亡妻在時,最能饌此。每治鱉裙,去黑皮必盡,切臠必方正。
2.出自《五代史補·周·僧賦牡丹詩》老僧無他愿,但得鵝生四只腿、鱉長兩重裙足矣。
1.謂在遠處和詩。
1.猶遙控。
1.亦作"遙途"。
2.猶遠道。
1.見"遙涂"。
1.遠遠地聽到。
2.在遠處嗅。
1.長夜。
1.謂對遠處事物的向往。
1.亦作"音相應"。
2.謂遠遠地互相照應,配合。
1.傳說中的草名。因其花葉俱香,香聞數里,故名。
1.悠遠地思索或想象;回想。
1.遙問。
2.在遠處表示歉意。
3.在遠處表示感謝的心意。
1.黃鶯的鳴唱聲。
1.鶯棲的樹枝。多指柳枝。
1.謂黃鶯婉轉而鳴。
1.細聲細語。
1.纏綿疾病。
1.環繞接近。
1.纏綿。
1.謂重疾纏繞。
1.謂環城而守。
1.觸犯。
1.遭受;遭到。
1.初生幼兒。
2.泛指幼童。
3.道家稱鉛為嬰兒,水銀為姹女。
1.謂東風。
1.幼兒。
2.戰國齊女名。相傳孝奉父母,至老不嫁。
1.遭遇。
1.幼兒。
1.猶縈懷。謂牽掛在心。
1.纏綿疾病;患病。
1.猶衿纓。謂結纓于襟。引申為縈懷。嬰,通"纓"。衿,結也。
1.春秋時程嬰與公孫杵臼二人合謀保全趙氏遺孤,事見《史記·趙世家》◇以"嬰臼"喻指危難時可托孤的人。
1.謂自縊。
1.猶嬰病。
1.謂遭罹罪累。
1.遭到殺戮。
1.猶羈縛。
1.遭受。
2.觸陷羅網,比喻遭難。
1.幼兒和老人。
1.幽都。指北方極遠的地方。舊以為日沒于此,萬象陰暗。
1.亦作"嬰武"。
2.即鸚鵡。
1.少年;兒時。
1.嬰兒。
1.幼兒。
1.幼小。
1.古代傳說中燕山所產之石,美似玉。又稱燕石。
1.環城固守。
1.猶孩提。幼兒。
1.猶抵忤。
1.見"嬰母"。
1.謂縈懷世務;糾纏于外界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