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見“臨朐”。地名,在山東省。
2.
名詞
〈書〉屈曲的肉脯。
1.
亦作“胊”。
2.
屈曲的肉脯。
1.出自《儀禮·士虞禮》薦脯醢,設俎于薦東,朐在南。
3.
通“軥”。車軛兩邊叉馬頸的曲木。
1.出自《左傳·昭公二十六年》繇朐汰辀。
4.
遠。
1.出自《管子·侈靡》古之祭,有時而星……有時而朐。
5.
量詞。猶挺。用于條狀的干肉等。
1.出自《呂氏春秋·報更》趙宣孟將上之絳,見骫桑之下有餓人臥不能起者……宣孟與脯一朐。
2.出自《東觀漢記·光武帝紀》帝奉糗一斛,脯三十朐,進圍宛城。
3.出自《風俗通·山澤·五岳》太守自侍祠,若有穢疾,代行事法,七十萬五千,三牲燔柴上,福脯三十朐,縣次傳送京師。
6.
姓。漢有朐邴。見漢桓寬《鹽鐵論·禁耕》。
1.有弊病之國。言政教不善。
1.缺點;過失。語本《易.系辭上》"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
詆毀有乖忤便即疵毀。
1.腹中結塊之疾。
2.指責﹐指摘。
1.卑賤。
2.卑賤的人。
1.缺點;過失。
1.指文字繁復﹑不簡潔之病。
1.不完善的禮。
1.見"疵癘"。
1.過失;罪戾。
1.缺點;過失。語本《易.系辭上》"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
1.謂見聞淺陋而好非議。
1.吹毛求疵;挑毛揀刺。
1.有疵斑的臉。指晉趙孟。善斷事。因其臉有疵點﹐故稱。
1.差錯;謬誤。
1.缺點﹐失誤。
1.缺點;失誤。
1.錯失﹑過惡。
1.斑點和裂紋。
1.瑕疵和污垢。
1.非議事物。
1.指責;指摘。
2.毛病;缺點。
1.低劣。
1.缺點;過失。
2.嫌隙﹐爭端。
1.指出缺點﹑毛病。
1.非議;指責。
1.災害疫病。
1.發于肩及臑的毒瘡。
1.混雜不純的毛病;缺點。
1.謂指出缺點﹑錯誤。
1.非議政事。
2.有弊病﹑不完善的政令。
1.低劣笨拙。
1.亦作"偨傂"。
2.參差不齊貌。
1.見"偨池"。
1.掩埋尸骸骨殖。
1.聲響眾盛。
1.訴訟的案卷。
1.晾干的生姜塊莖。中藥的一種。
能干的或敢干的人得力~ㄧ一員~。另見gānjiāng。
1.干枯僵死。
1.干燥枯焦。
1.同"干焦"。
1.由新鮮酵母經過干燥而制成。分為面包發酵用及醫藥原料用兩種,前者是以新鮮酵母在低溫(40℃以下)烘干,所得成品含有80%以上活酵母細胞;后者是將新鮮酵母自溶并滅菌后,經較高溫干燥,所得成品除含b族維生素外,還含蛋白質約40%以上。干酵母還可用作飼料。所制成干酵母片可用以防?b族維生素缺乏癥。
含液體少,發硬大便~。
1.謂辦事干練敏捷。
1.枯竭。
1.精光無余。
(~兒)做事的勁頭~兒十足ㄧ鼓足~,力爭上游。
1.謀求仕進。
1.犯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