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書〉夾住;限制。
1.
脅持;夾住。
1.出自《戰國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
2.出自《西游記》行者拑著他的鈀,揪著他的耳道:“你看那廳堂上端坐的是誰?”
3.出自《西游記》呆子懵懵懂懂的,托著缽盂,拑著釘鈀,與沙僧徑直回來。
4.出自《墨子·魯問》夫鬼神豈唯擢季拑肺之為欲哉!
2.
以木置馬口。參見“拑馬”、“拑秣”。
1.出自《公羊傳·宣公十五年》吾聞之也,圍者,拑馬而秣之,使肥者應客。
2.出自《哀江南賦》徒思拑馬之秣,未見燒牛之兵。
3.出自《文選·顏延之〈陽給事誄〉》卒無半菽,馬實拑秣。
3.
合攏;閉住。參見“拑口”。
1.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論》秦俗多忌諱之禁,忠言未卒於口而身為戮沒矣。故使天下之士,傾耳而聽,重足而立,拑口而不言。
2.出自《西游記》喜得那兩班文武,齊聲喝采;唬得那三個道士,拑口無言。
3.出自《紅樓夢》湘云雖系閨閣弱質,卻素喜談論,今日賈政在席,也自拑口禁語。
1.亦作"詒離"。
2.謂帶來憂愁。語本《詩.小雅.斯干》﹕"無非無儀﹐唯酒食是議﹐無父母詒罹。"毛傳﹕"罹﹐憂也。"鄭玄箋﹕"無遺父母之憂。"
1.猶詒燕。
1.誑騙。
1.讓人笑話﹔留下笑柄。
1.方言″騙。
1.寄書。
1.假托。
1.貽誤。錯誤遺留下去﹐使受到壞的影響。
1.遺言。
1.《詩.大雅.文王有聲》﹕"詒厥孫謀﹐以燕翼子。"鄭玄箋﹕"傳其所以順天下之謀﹐以安敬事之子孫。"后遂以"詒燕"謂為子孫妥善謀劃﹐使子孫安樂。
1.猶詒燕。
1.寄傳音信。
1.便利。
1.亦作"宜喜宜嗔"。
2.謂生氣時高興時都很美麗。
1.適當(的狀態);合適;相宜。
1.即宜城酒。
1.古代襄州宜城(今湖北宜城縣)所產美酒。據《方輿勝覽》載﹐宜城縣東一里有金沙泉,造酒極美,世謂宜城春,又名竹葉酒。
1.胸下有旋毛的駿馬。
1.適宜于春天;適應春天。
2.指宜春宮。
3.舊時立春及春節所剪或書寫的字樣。民間與宮中將其貼于窗戶﹑器物﹑彩勝等之上,以示迎春。
4.指宜春院。
1.秦離宮名。
1.舊時春日婦女所梳的髻。因將"宜春"字樣貼在彩勝上,故名。
1.唐代中和節用以祭神的酒。
1.地名。晉左思故居。
1.梳有宜春髻的臉容。常以借指少女的青春容貌。
1.即宜春苑。
1.古代苑囿名。秦時在宜春宮之東,漢稱宜春下苑。即后所稱曲江池者。故址在今陜西長安縣南。
2.古代苑囿名。宋代宜春苑,在河南開封城東。
1.唐長安宮內官妓居住的院名。開元二年置,在京城東面東宮內﹐東京(洛陽)也有宜春院,寶應元年毀于兵火。
1.表示情理上必須如此。猶應當。
1.即宜僚。
1.春秋時楚之勇士,姓熊,居于市南,因號曰市南子。楚白公勝謀作亂,將殺令尹子西。以宜僚勇士,可敵五百人,遂遣使屈之。宜僚正上下弄丸,既不為利諂,又不為威惕,卒不從命。白公不得宜僚,反事不成,遂使白公﹑子西兩家之難解。見《左傳.哀公十六年》。因以宜僚為除難解紛的代表人物。
1.本為古代一仆人名,后亦以泛指宰相的仆人。
1.黎檬的別稱。
1.謂使民眾安輯。
1.檸檬的一種。即黎檬。
1.舊時祝頌婦人多子之辭。
2.謂多子。
3.指宜男草。
1.萱草的別名。古代迷信,認為孕婦佩之則生男。
1.萱草的別名。
1.見"萿莮"。
1.指豐收之年。
1.應該這樣。
1.表擬測或推斷之詞。猶言似乎;好象。
1.適時。
1.謂恰當﹑適中;符合標準。
1.指豐收年。
1.見"宜嗔宜喜"。
1.適宜于笑。指笑時很美。
1.江蘇宜興所產的陶制茶壺。相傳始于明萬歷年間,以制作精美著稱,其中紫砂陶最為名貴。據傳,紫砂陶壺盛茶,盛暑不變味。
1.修飾合宜。謂形貌美好。
1.猶愿望,心愿。
1.謂女子富有生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