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娦”。
2.
嫁。
1.出自《書·堯典》厘降二女于媯涒,嬪於虞。
2.出自《詩·大雅·大明》摯仲氏任,自彼殷商,來嫁於周,曰嬪於京。
3.出自《乞巧文》今茲秋孟七夕,天女之孫將嬪於河鼓。
4.出自《左仆射門下侍郎王珪曾祖母尹氏追封燕國太夫人制》具官某曾祖母某氏,幽閑靜專,躬蹈純德。嬪於盛族,壸彝是稱。
5.出自《聊齋志異·青梅》王乃傳語張氏,仍以原金署券,以青梅嬪於生。
3.
宮廷女官名,天子諸侯姬妾。
1.出自《周禮·天官·九嬪》九嬪掌婦學之法,以教九御。
2.出自《晉紀總論》將相侯王,連頭受戮,乞為奴仆而猶不獲;后嬪妃主,虜辱於戎卒,豈不哀哉!
3.出自《資治通鑒·陳宣帝太建十二年》周楊后性柔婉,不妒忌,四皇后及嬪、御等,咸愛而仰之。
4.
婦人美稱。
1.出自《周禮·天官·大宰》七曰嬪婦。
5.
用為已死妻子的美稱。
1.出自《禮記·曲禮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嬪。
6.
通“繽”。參見“嬪然”。
1.出自《漢書·王莽傳上》收復絕屬,存亡續廢,得比肩首,復為人者,嬪然成行。
2.出自《新唐書·王珪等傳贊》始皆奮亡命布衣,嬪然列置上袞。
7.
通“賓”,參見“嬪貢”。
1.出自《周禮·天官·大宰》以九貢致邦國之用,一曰祀貢,二曰嬪貢。
1.猶仇人。
1.本來不必走而多走的路。
1.本來不必花而多花的錢。
1.冤枉誣陷。
1.冤枉侮慢。《呂氏春秋.順民》"文王處岐事紂,冤侮雅遜,朝夕必時。"高誘注"紂雖冤枉文王而侮慢之,文王正順諸侯之禮,不失其時。"一說,"冤侮,謂文王自降辱也。"見陳奇猷校釋引孫鏘鳴說。
1.無罪被囚。
1.冤枉陷害。
1.仇隙。
1.冤枉受刑的人。
2.指冤案。
1.宛延。長曲貌。
1.見"冤孽"。
1.猶冤屈。
1.怨恨。
1.比喻處理事情必尋負主要責任的人。
1.猶冤案。
1.以冤報冤的因果報應。
1.謂造孽必有報應,猶如欠債。
1.滯留未申的冤獄。
1.冤情;冤案。
1.怨怒。
1.急躁;浮躁。
1.憂愁。
1.漢魏時的一種游戲之具。
1.憂慮。
1.憂思。
1.見"悁悒"。
1.亦作"悁邑"。
2.憂郁。
1.憂悶貌。
2.忿怒貌。
3.懇切貌。
1.干枯的溪谷。
1.猶遠揚。
1.向遠處看。
1.指身在遠方而聽見聞說。
2.聆聽遠處的聲音。
1.深遠的謀劃。
1.謂長途。
1.遠國異土。指邊遠地方。
1.猶遠適。謂寄身遠方。
1.指邊遠地區。
1.向遠處看。
2.弩名。
3.弩神名。
1.遠方所產之美味。
1.聲名遠播。
1.謂遠方所產的物品。
1.猶往日。
1.遠道襲擊。
1.遷移到遠處。
1.遙遠。
1.猶遠祖。
1.遠避嫌疑。
1.長久的壽限。
1.猶遠方。
2.指偏遠鄉村。
1.舊時客鄉人的墓牌,牌上寫明死者姓名履歷,以備其家人前來認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