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書〉古時旌旗末端形狀像燕尾的飄帶,泛指旌旗。
1.
亦作“斾”。
2.
泛指旌旗。
1.出自《詩·商頌·長發》武王載旆,有虔秉鉞。
2.出自《塞下曲》出營紅旆展,過磧暗沙迷。
3.出自《九華石潭驛》詩馬上行人看九華,飄飄高旆倚天涯。
4.出自《看云隨筆·桑下叢談》民國初年沈桐生在紹興自稱大書家,門前立大旆,聞其寫字時用力極大,每寫一筆,輒呻呼以足頓地,傳以為笑。
3.
指春秋時晉楚的前軍。后亦泛指軍隊。
1.出自《左傳·莊公二十八年》子元以車六百乘伐鄭……子元、斗御強、斗梧、耿之不比為旆,斗班、王孫游、王孫喜殿。
2.出自《左傳·僖公二十八年》狐毛設二旆而退之。
3.出自《劉貴陽經說》兩旆非旗名。設二旆,設前軍之兩隊也……楚前軍名旆,晉制亦然。
4.出自《文選·張衡〈東京賦〉》殿未出乎城闕,旆已反乎郊畛。
5.出自《魏書·程駿傳》直義檄江南,振旅回旆,亦足以示救患之大仁,揚義風於四海。
6.出自《自述》俟其撤兵遠去,即行返旆自救,必獲捷報也。
4.
前軍車輛。亦泛指車駕或車輛。
1.出自《左傳·哀公二年》陽虎曰:吾車少,以兵車之旆,與罕駟兵車先陳。
2.出自《文選·張衡〈西京賦〉》巾車命駕,回旆右旋。
3.出自《奉留贈集賢院崔于二學士》詩欲整還鄉旆,長懷禁掖垣。
4.出自《淞濱瑣話·徐麟士》方擬返旆,忽有貴客款關至,邀往觀海市。
5.
借喻累累的花蕊。
1.出自《晦日陪顏使君白蘋洲集》詩桂寒初結旆,蘋小欲成叢。
6.
古代旐末狀如燕尾的垂旒。
1.出自《詩·小雅·六月》織文鳥章,白旆央央。
2.出自《大將軍宴會被命作》詩靈旗樹旆,如電斯揮。
3.出自《三月三日曲水詩序》鳳蓋俄軫,虹旗委旆。
1.見"疑謬"。
1.琢磨;思量。
1.無成功把握的計謀。
2.叛亂的謀劃。
1.比喻遮掩真情的事物或現象。
1.疑惑難解的道理或問題。
2.疑惑難解。
3.疑慮;為難。
有疑問而難以處理、解決的疑難雜癥|疑難問題。
1.難辨或難治的各種病癥。比喻難以理解或解決的問題。
1.懷疑他人的年齡。《左傳.襄公三十年》載﹕晉悼夫人食輿人之城杞者﹐絳縣人或年長矣﹐無子﹐而往與于食。同食者疑其年﹐使以實告。老者曰﹕"臣生之歲﹐正月甲子朔﹐四百有四十五甲子矣。其季于今三之一也。"師曠推斷老人為七十三歲。史趙﹑士文伯測算其日數為二萬六千六百有六旬。大夫趙武乃召老人而謝過﹐因授以田畝﹐任以為絳縣師◇遂以"疑年"指有才德的民間老人。
2.特指前人年齡有疑問而未能確定者。清錢大昕有《疑年錄》四卷。
1.懷疑的想法。
2.懷疑而思索。
1.可疑和缺漏處。
2.過失。
1.用以迷惑敵人的草人。
2.可疑的人。
3.懷疑他人。
1.漢應劭《風俗通.怪神.世間多有見怪驚怖以自傷者》載﹐杜宣飲于上司應郴家﹐"北壁有懸赤弩﹐照于杯中﹐其形如蛇"。杜甚惡之﹐但不敢不飲。回家即病﹐久治不愈。應知之﹐即招杜"于故處設酒﹐杯中故復有蛇"。經應說明﹐杜意遂釋﹐病頓愈。亦見《晉書.樂廣傳》﹐謂樂宴客事◇以"疑蛇"謂因疑慮而引起的誤解。
1.猶言疑神疑鬼。
形容疑心重此人神經過敏,對別人的話總是疑神疑鬼的。
1.費解的款識。
1.難以辨別的事。
2.指復雜難斷的案件。
3.猶豫不決的情況。
1.古代王者為參加大夫或士的喪儀而穿的喪服。疑﹐通"擬";衰﹐通"缞"。
1.疑惑思考。
1.類似;近似。
2.引申為嫌疑。
3.謂似是而非或是非不明。
4.指似是而非的事物。
5.迷惑不解。亦指疑惑的事。
1.疑難的案件。
1.若干疑念的匯集。
1.為迷惑敵人而虛設的營壘。
1.猶豫玩忽。
1.佛教語。四惡之一。
2.謂眾多疑念﹐致人困惑不能解脫﹐猶遭羅網。
1.猜疑畏懼。
2.指遲疑畏縮。
有懷疑的問題;不能確定的或不明白的事情看過文章后,我還有一些疑問。
1.亦作"疑悮"。
2.迷惑貽誤。
3.誤解。
4.不清楚或失誤之處。
1.見"疑誤"。
1.亦作"疑雓"。
2.猜疑而生怨仇。
1.嫌疑;猜忌。
1.猶誤會或差錯。
①懷疑的念頭反生疑心|別起疑心。②懷疑管理員疑心是自己搞錯了。
1.多疑的心理狀態。
1.見"疑心生暗鬼"。
1.亦作"疑心生闇鬼"。
2.謂疑慮之心易致誤會﹐每以常態為怪異。
3.猶疑神疑鬼。
1.因疑忌而致爭端。
1.不果斷的行為。亦指行事不能決斷。
1.亦作"疑眩"。
2.疑惑迷亂。
1.亦作"淫侄"。
2.縱欲放蕩。
1.亦作"淫佚"。
2.恣縱逸樂。
3.淫蕩;淫亂。
4.謂聲音綿延不絕。
1.恣縱逸樂。
2.淫蕩,淫亂。
1.游心肆意。
1.昏暗。
1.淫邪的樂聲。
1.流落不止貌。
2.增進貌。
3.遠去貌。
4.用以形容聲音悠揚。
5.行進貌。
1.見"淫淫裔裔"。
1.行進貌。
1.見"淫淫裔裔"。
1.過度役用。
2.不當的費用。
1.荒淫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