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書〉充足;盛大;旺盛。
2.
名詞
(Pèi)姓。
1.
盛大貌;充足貌。
1.出自《莊子·天地》君子明於此十者,則韜乎其事心之大也,沛乎其為萬物逝也。
2.出自《思玄賦》云師??以交集兮,涷雨沛其灑涂。
3.出自《正氣歌》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4.出自《兒女英雄傳》到場屋里,提起筆來,才得氣沛詞充,文思不滯。
2.
行疾貌。
1.出自《楚辭·九歌·湘君》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
2.出自《漢書·禮樂志》靈之來,神哉沛,先以雨,般裔裔。
3.出自《大司馬新城王公祖德賦》神哉沛兮東馳,逾數舍兮一息。
3.
感動貌。參見“沛然”。
1.出自《漢書·司馬相如傳下》於是天子沛然改容曰:“俞乎,朕其試哉!”
4.
降。
1.出自《云門山投龍詩》沛恩惟圣主,祈福在方伯。
2.出自《歸田瑣記·鰲拜》國初勛舊,無不知有鰲拜者,迨后罪狀昭著,而列圣猶曲軫念,疊沛恩施。
3.出自《圣武記》朕久聞其任勞任怨,不顧身家,悉心籌畫,臻斯完善;特因未識其人,尚未特沛恩施。
5.
水草叢生的沼澤地。參見“沛澤”。
1.出自《后漢書·崔骃傳》逸禽之赴深林,虻蚋之趣大沛。
6.
浙中舊稱依山建閘蓄水,用以灌溉的山塘、水庫。
1.出自《三馀贅筆·淫沛》浙中少水,人家多於山上置閘蓄水,遇旱歲,開以灌田,名之曰沛。
7.
通“旆”。旗幟、帳幕之類。
1.出自《易·豐》豐其沛,日中見沬。
8.
通“跋”。跌倒;傾仆。
1.出自《詩·大雅·蕩》人亦有言,顛沛之揭。
2.出自《論語·里仁》君子無終食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9.
通“?”。盛怒;不悅。
1.出自《公羊傳·宣公十二年》寡人無良邊垂之臣,以干天禍,是以使吾王沛焉。
10.
通“?”。撥;排除。
1.出自《楚辭·劉向〈九嘆·遠游〉》升虛凌冥,沛濁浮清,入帝宮兮。
1.謂以道立身。
1.方正廉潔。
1.傳說中的山精鬼怪名。
1.正直而誠實。
1.猶丈量。
1.方形衣領。
2.因以指儒者或儒者之服。
1.方形的衣領﹐規矩適度的步子。指古代儒生的服飾和儀態。亦借指儒生。語本《后漢書.儒林傳序》"建武五年﹐乃修起太學……服方領習矩步者﹐委它乎其中。"又《馬援傳》"勃衣方領﹐能矩步﹐辭言嫻雅。"李賢注"《前書音義》曰'頸下施衿領正方﹐學者之服也。'矩步者﹐回旋皆中規矩。"
1.方形的衣領和圓形的帽冠﹐為古代儒生的服飾。亦借指儒生。
1.作直角轉折的水流。相傳其下有玉。
1.科舉考試中應試的有關治國方略的策文。
1.縛馬。
1.醫方與脈象。引申指醫術。
就相對的或并列的幾個人或幾個事物之一說,叫方面優勢是在我們~,不是在敵人~ㄧ必須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的機械化水平。
1.舊時所謂的富貴之相。
1.古指執掌一方軍政職權之官。明清時指地方政府長官﹐如巡撫﹑都御史等。
擔負一個方面作戰任務的軍隊的最高一級編組,轄若干集團軍(兵團)或軍。
1.四方之名。指辨識方向。
1.上下四方神明之象。木制﹐方四尺﹐設六色六玉。古代諸侯朝見天子﹑會盟或天子祭祀時所置。
2.傳說中人名。
1.設有上下四方神明之象的祭壇。
1.違命;抗命。
2.常作難于應命的婉辭。
1.方策;謀略。
1.相傳仙人偓佺因好食松實﹐形體生毛﹐長數寸﹐兩目變方﹐能飛行逐走馬。事見漢劉向《列仙傳.偓佺》。三國魏嵇康《答》"偓佺以松實方目。"后多以"方目"形容眼睛呈方形﹐大而有神﹐為神仙或同類中翹楚者之特征。
2.方形之孔。
3.水鳥名。
1.亦作"方目?"。
2.古代絲織物名。
1.古時統治一方的軍政長官方伯與州牧的并稱◇泛指地方長官。
1.指塵世。對"方外"而言。
2.猶國內﹐域中。
1.并排兩輦。
2.同輦。
1.僧人所穿的袈裟。因平攤為方形﹐故稱。
2.借指僧人。
1.指僧人。
1.并轡;并駕。
1.傳說中海中二神山方丈﹑蓬萊的并稱。
1.傳說中漢桓帝時神仙王遠的字。
1.一方的屏藩。指地方軍政長官。
1.各地出產的珍奇物品。
1.指大地。
2.指地神。
1.并起。
1.棱角分明貌。
1.正直而懇切。
1.尚且;還要。
2.猶方將。將會;將要。
3.正當;正值。
4.方才。
1.猶交情﹐情誼。
2.指有交情的友人。
指志行、品德、操守堅正。
1.謂所執持的處世主張或工作方法。
1.操刀細割。比喻認真處理政事。
1.操練。
1.操琴﹐彈奏。
1.所執持的心志。
2.勞神﹐費心料理;擔心。
3.小心。
1.道德修養。
1.操行和學問。
1.猶歃血。
1.依照一定式樣和姿勢演習。
2.指歌舞排練。
1.從事職業的活動。
2.志行﹐節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