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露多。參見“濃濃”。
1.出自《說文·水部》濃,露多也。
2.
厚;密;多。
1.出自《抱樸子·安貧》贄幣濃者,瓦石成珪璋;請托薄者,龍駿棄林坰。
2.出自《奉答南平王康賚朱櫻》詩花茂蝶爭飛,枝濃鳥相失。
3.出自《更漏子》詞濃柳翠,晚霞微,江鷗接翼飛。
4.出自《女冠子》詞碧紗籠絳節,黃藕冠濃云。
5.出自《諸葛亮會》不到一分鐘,吊車房口,出現一個濃眉圓臉的青年。
3.
特指液體或氣體中所含某種成分多。與“淡”、“薄”相對。
1.出自《同會河陽公新造山池聊得寓目》詩菊寒花正合,杯香酒絕濃。
2.出自《女狀元》琥珀濃未了三杯,真珠船又來一載。
3.出自《雷雨》你叫他們送一碗濃一點的普洱茶來。
4.
指濃縮。
1.出自《故事新編·補天》伊在這肉紅色的天地間走到海邊,全身的曲線都消融在淡玫瑰似的光海里,直到身中央才濃成一段白光。
5.
謂程度深。
1.出自《車騎將軍竇北征頌》弘濃恩,降溫澤。
2.出自《代陳思王〈京洛篇〉》古來共歇薄,君意豈獨濃?
3.出自《滿庭芳》詞更誰家橫笛,吹動濃愁。
4.出自《西游記》是老孫護了禪堂,見師父濃睡,不曾驚動。
6.
艷麗。
1.出自《清平調》詞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2.出自《麗人行》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3.出自《虞美人》集句詩虞美人,態濃意遠淑且真,同輦隨君侍君側,六宮粉黛無顏色。
7.
用同“儂”。我。
1.出自《敦煌曲子詞?浪濤沙》?取硯筒濃念筆,疊紙將來書兩行。
8.
用同“膿”。參見“濃包”。
1.出自《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包龍圖斷曹國舅公案傳》喝罵包家手下人,我們都是濃包漢。
1.形容大聲。
1.豆科。木質藤本。二回羽狀復葉,總葉軸先端有卷須。花黃色,圓錐花序。莢果木質,長可達一米,由多數節組成,每節一種子。種子扁圓形,富含油分。藤及種子藥用;纖維供造紙或制人造棉。
1.斗嘴,爭吵。
1.亦作"顆凍"。
2.藥草名。即款冬。
1.見"顆涷"。
①小而圓的東西珍珠的~大小不一 ㄧ這個玉米棒子上有多少~?②(糧食)一顆一粒~無收ㄧ精收細打,~歸倉。
1.顆粒狀的肥料。用過磷酸鈣或硝酸銨等化學肥料制成;或用有機肥料和過磷酸鈣混合制成。簡稱粒肥。
1.謂安詳穩重。顆,用同"款"。
1.一種未經煉制的粗鹽。俗稱粒鹽。與末鹽﹑散鹽相對。
1.方言。小米。
1.亦作"瞌?"。
2.倦極思睡的狀態;打盹。
由于困倦而進入睡眠或半睡眠狀態;想睡覺打~ㄧ夜里沒睡好,白天~得很。
1.傳說中能使人沉睡的鬼。亦喻貪睡的人。
1.方言。由說話引起的爭端;沖突。
1.形容馬蹄聲。
1.亦作"磕槎"。砍砸斬殺聲。
2.斬殺。
1.刀斧砍劈聲。
1.見"磕叉"。
1.方言。困倦想睡。
1.亦作"磕答"。亦作"磕塔"。
2.猶言一下子,突然。形容時間短促。
1.見"磕搭"。
把東西(主要是盛東西的器物)向地上或較硬的東西上碰,使附著的東西掉下來他~了一下煙袋鍋兒ㄧ抽屜里的土太多,拿到外邊去~~吧!
1.方言。戲弄;開玩笑。
1.亦作"磕頿"。
2.凸出的額頭。
1.方言。俯臥;趴。
1.皮棒槌。
1.物相碰聲。
1.見"磕巴"。
形容因匆忙或酒醉而走起路來東倒西歪。
1.古代男子裹頭的巾。
1.方言。身體向前俯沖傾側,跌跌撞撞。
1.見"磕碰"。
〈方〉①器物上碰傷的痕跡花瓶口上有個~。②比喻挫折不能遇到點~就泄氣。
1.雙膝同時著地的聲音。
2.心跳聲。
1.急促的腳步聲。
1.神話中一種促人睡眠的蟲。亦喻貪睡的人。
1.見"磕搭"。
1.舊時對小官的謔稱。小官上司多,見上司要磕頭行禮,故稱。
①形容人多而相擠相碰或東西多而人跟東西相擠相碰一大群人~地擠著看熱鬧。②指經常碰見、往來都住在一條街上,成天~的,低頭不見抬頭見。③比喻發生沖突;鬧矛盾老人家熱心腸,街坊四鄰有個~的事,他都出面調停。
1.猶言碰來碰去。謂到處都能碰到。
2.形容人多互相擠碰。
1.見"磕膝蓋"。
〈方〉(~兒)膝蓋。
1.方言。膝蓋。
1.雙膝跪下以額碰地出聲。表示惶恐﹑感激等心理狀態。
1.斗嘴;耍嘴皮子。
1.見"磕匝"。
1.亦作"磕帀"。
2.圍;環繞。
1.見"磕擦"。
1.方言。猶敲詐。
1.用兩塊瓢形的竹﹑木片占卜吉兇。俗稱篤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