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執;持取。
1.出自《說文·手部》撚,執也。
2.出自《重送》詩手撚金仆姑,腰懸玉轤轆。
3.出自《西廂記諸宮調》見一騎馬悄如飛到,撚一柄丈二長槍,騁粗豪,妝就十分惡。
4.出自《生死場》趙三撚著煙袋,他來回踱走。
2.
揉搓;搓捻。
1.出自《賀明朝》詞故將纖纖玉指,偷撚雙鳳金線。
2.出自《芳草渡》詞羞淚下,撚青梅,低聲問道幾時回。
3.出自《西廂記諸宮調》把黃髯撚定,徹放眉間鎖。
4.出自《小學時的姊姊》常常撚撚絹絲兒,針兒,說:“姊姊,你替我穿!”
3.
指揉搓而成的卷兒。
1.出自《盆兒鬼》撚個紙撚,蘸上些油,點上這燈兒。
4.
蹂,踐踏。
1.出自《逸周書·大武》五虞: 一、鼓走疑;二、備從來;三、佐車舉旗;四、采虞人謀;五、后動撚之。
2.出自《淮南子·兵略訓》前后不相撚,左右不相干。
5.
接續;系。
1.出自《更漏子》詞偎粉面,撚瑤簪,無言淚滿襟。
2.出自《清波雜志》腰弓撚箭,從事鞍馬。
3.出自《感皇恩》詞碧玉撚柔條,藍袍裁葉,明艷黃深軟金疊。
6.
彈撥琵琶的一種指法。
1.出自《琵琶行》輕攏慢撚抹復挑,初為《霓裳》后《綠腰》。
2.出自《王家琵琶》詩金屑檀槽玉腕明,子弦輕撚為多情。
3.出自《減字木蘭花》詞畫堂雅宴,一抹朱弦初入遍。慢撚輕籠,玉指纖纖嫩剝蔥。
7.
攆,驅逐。
1.出自《殺狗勸夫》這等人不長進,則待饞處著嘴,懶處著身,不撚了他去,待做甚么!
2.出自《古今小說·陳御史巧勘金釵鈿》魯公子聽小姐縊死,還道是做成的圈套,撚他出門,兀自在廳中嚷刮。
附在正文后面與正文有關的文章或參考資料詞典正文后面有五種~。
1.將與正文有關的文章或資料綴于正文的后面。
2.附在正文后面與正文有關的文章或參考資料。
1.寄旅﹐客居他鄉。
1.增附的律例。
1.即蒲盧。一種細腰的葫蘆。
1.附屬的部落。
1.語本《左傳.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將安傅?"后因以"附毛"比喻賴以生存之物。
1.依附巴結。
1.使百姓親附。
1.寄名﹔托名。
2.在人家名字后邊加署姓名。
1.付與使命。附﹐通"付"。
1.依附交結。
投靠叛逆集團變節~。
1.指京城附近。
1.從事農業生產﹐歸田。
1.猶攀附。依附巴結。
1.附加批語。
1.附在奏折中兼奏其他簡單事項的單片﹐稱"附片"。附片不再具官銜﹐開頭用一"再"字標識。一個奏折﹐最多只能夾三個附片。
1.猶附呈。
1.依附高攀。
1.歸依﹐親附。
2.使之歸附親近。
1.依附權貴。
1.邊塞。
1.比喻依附惡勢力。
1.諂附君上而欺壓臣僚。
附帶設置這個圖書館~了一個讀書指導部。
1.祭祀社神﹔亦指祭祀社神之所。附﹐通"祔"。
1.佩帶在身。
2.謂(靈魂)附托人身。
1.附帶審理。
1.寄生蟲。亦比喻隨著帝國主義入侵而產生的為帝國主義服務的買辦階級等。
1.比喻盲目附和。
附在文章、書刊上的有關記述再版~。
1.阿附奉承。
1.謂奉承﹑依附有權勢的人。
1.謂在非本籍參加考試。
1.裝飾打扮。
1.拍手。附﹐通"拊"。
1.捎信﹔寄信。
1.使疏遠者親附。
1.猶副署。
1.依附順從。
1.增添解說。
1.謂厚葬。
1.配享﹑從祀。
1.投合時俗。
1.附屬﹔從屬。
1.謂結黨同謀。
1.附屬。
1.依附寄托。
2.假借﹐憑借。
3.委托﹐囑托。
1.見"附驥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