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主意;計謀;計策。
2.
動詞
圖謀;謀求。
3.
動詞
商量;計議。
4.
名詞
(Móu)姓。
1.
謀慮;謀劃。參見“謀始。”
1.出自《答制問事·明必得賢科》智者不為愚者謀,勇者不為怯者死。
2.出自《徐霞客游記·游天臺山日記》余欲向桐柏宮,覓瓊臺雙闕,路多迷津,遂謀向國清(寺)。
2.
圖謀;算計。
1.出自《左傳·襄公八年》鄭群公子以僖公之死也,謀子駟。
2.出自《后漢書·李固傳》昔秦欲謀楚,王孫圉設壇西門,陳列名臣,秦使戄然。
3.出自《論捕賊行賞表》昔漢高祖出黃金四萬斤與陳平,恣其所為,不問出入,令謀項羽。
4.出自《兒女英雄傳》安公子說:“姑娘,你若在店里就把那騾夫要謀我資財害我性命的話直捷了當的告訴了我,豈不省了你一番大事?”
3.
謀求。參見“謀食”、“謀道”。
1.出自《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時遇五月中旬,金令史知吏房要開各吏送鬮庫房,思量要謀這個美缺。
4.
計策;謀略。
1.出自《書·大禹謨》無稽之言勿聽,弗詢之謀勿庸。
2.出自《后漢書·荀彧傳》許攸貪而不正,審配專而無謀。
3.出自《三國演義》袁紹曰:“今謀已泄,事已露,將軍尚欲入宮耶?”
4.出自《五月的礦山》俗語說:“將在謀而不在勇。”
5.
計議;商議。
1.出自《詩·衛風·氓》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
2.出自《晉書·刑法志》二人對議謂之謀。
3.出自《紅樓夢》雨村領其意,作別回至館中,忙尋邸報看真確了。次日,面謀之如海。
6.
咨詢。
1.出自《左傳·襄公四年》臣聞之,訪問於善為咨,咨親為詢,咨禮為度,咨事為諏,咨難為謀。
7.
審察,考察。
1.出自《文選·張衡〈思玄賦〉》神逵昧其難覆兮,疇克謀而從諸。
2.出自《斷刑論下》胡不謀之人心,以熟吾道?吾道之盡,而人化矣。
8.
會合;抵觸。
1.出自《三國志·蜀志·先主傳》近漢初興,五星從歲星謀。
2.出自《鈷??潭西小丘記》枕席而臥,則清泠之狀與目謀,瀯瀯之聲與耳謀,悠然而虛者與神謀,淵然而靜者與心謀。
3.出自《新唐書·韓休傳》又以賊非牛酒不嘯結,乃禁屠牛,以絕其謀。
9.
暗昧不明。
1.出自《管子·內業》謀乎莫聞其音,卒乎乃在於心。
10.
通“媒”。媒介。
1.出自《管子·法法》君臣之會,六者謂之謀。
11.
通“模”。參見“謀憲”。楷模,榜樣。
1.出自《司徒袁公夫人馬氏碑銘》及笄求匹明哲,供治婦業,孝敬婉孌,畢力中饋。后生仰則,以為謀憲。
1.猶玉階。
1.猶玉佩。
1.石階的美稱。美石砌成的臺階。
1.似玉的美石。
1.比喻同時并立的杰出人材。
1.泛指美玉﹑寶石。
1.似玉的美石。
2.珉與玉。喻好壞,貴賤。
1.迷惘貌。
1.稅金。
1.釣魚用的絲線。
1.脫衣相覆。
1.用繩穿連成串的錢。
2.指以千文結扎成串的銅錢,漢代作為計算稅課的單位◇泛指稅金。
1.錢貫。指代錢財。
1.穿錢的繩子。引申為錢。
1.強橫擾亂。
1.勉力勞作。
1.金屬器皿。
1.清代科舉,順天鄉試監生的試卷。取"監"下半部以為代號,故有此稱。
1.盛物用具的統稱。
1.孔子弟子閔子騫﹑曾參的并稱。兩人以孝行著稱。
1.安徽省所產的上等茶。
1.憐憫審察。
1.憐恤傷悼。
2.憂傷。
1.見"閔默"。
1.憐恤而悔念。
1.悲慘殘酷。
1.謂憐惜下屬﹐不忍心勞役之。
2.謂對有勞績的人表示體恤。
1.哀傷。
1.春秋時魯國大夫閔馬父(亦稱閔子馬)的省稱。
1.憂郁。
1.微小貌。
1.見"閔勉"。
1.亦作"閔免"。
2.猶黽勉。盡力。
1.憂愁貌。
2.深遠貌。
3.紛亂貌。
4.關切貌。
1.亦作"閔嘿"。
2.憂郁不語。
1.憐憫關心。
1.閔子騫的省稱。
1.昏昧的樣子。
2.憂傷貌。
1.憐憫關懷。
1.哀憐傷悼。
2.悲痛。
1.泛指天。
1.憐憫安慰。
1.傷悼憐惜。
1.憐憫嘲笑。
1.憂患兇喪之事。
1.憐惜憂傷。
1.古代指國君憐念施恩澤于民。
1.指閔損。字子騫﹐春秋時魯國人﹐孔子弟子﹐以德行著稱。
1.暗地里。
1.猶帖耳。馴服,順服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