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下放言五首 其四 博山臺
石蘊玙璠,山得其來之澤。
木無犧象,天開不材之祥。
屹金爐之突兀,其山海之來翔。
然以明哲之火,熏以忠信之香。
俯仰一時,非智所及。
付與萬世,其存者長。
石蘊玙璠,山得其來之澤。
木無犧象,天開不材之祥。
屹金爐之突兀,其山海之來翔。
然以明哲之火,熏以忠信之香。
俯仰一時,非智所及。
付與萬世,其存者長。
石頭中蘊含著美玉,山巒因此獲得滋潤的光澤。樹木沒有被雕刻成祭祀用的犧象,上天卻賜予它不被砍伐的福祥。那高聳突兀的博山香爐,仿佛是山海間的神靈來此翱翔。用明智的火焰點燃,以忠誠守信的香氣熏染。短暫的時光流轉,并非智慧所能完全掌控。將其交付給千秋萬代,真正長存的才是永恒。
玙璠(yú fán):美玉,泛指珍寶。
犧象:古代祭祀用的牛形和象形酒器,此處代指被雕琢的器物。
不材:不成材,此處指樹木未被取用雕刻,得以自然生長。
突兀:高聳突出的樣子。
明哲:明智、賢能之人,此處指智慧的象征。
忠信:忠誠守信,儒家推崇的美德。
俯仰:形容時間短暫,如俯仰之間。
存者長:指內在的美德、精神等能長久留存的事物。
《巖下放言》為宋代李之儀晚年退居太平州(今安徽當涂)時所作,組詩圍繞“巖下”生活展開哲思。其四以博山臺(博山香爐)為對象,結合作者被貶后超脫世俗的心境,借物喻理,探討自然與人為、短暫與永恒的關系。
此詩通過博山臺的描寫,由石木之自然屬性引申至香爐的人文意義,最終強調“忠信”等內在美德的永恒性,超越外在形式的短暫。體現了作者對本真之道的追尋,以及對精神長存的深刻思考。
巴江秋欲盡,遠別更凄然。
月照高唐峽,人隨賈客船。
積云藏崄路,流水促行年。
不料相逢日,空悲尊酒前。
萬里江南一布衣,早將佳句動京畿。
徒聞子敬遺琴在,
玉堂知己能銘述,猶得精魂慰所依。
槐花落盡柳陰清,
蕭索涼天楚客情。
海上舊山無的信,
公子道存知不棄,
欲依劉表住南荊。
丈夫四方志,結發事遠游。
遠游歷燕薊,獨戍邊城陬。
西風壟水寒,明月關山悠。
酬恩仗孤劍,十年弊貂裘。
封侯屬何人,蹉跎雪盈頭。
老馬思故櫪,窮鱗憶深流。
彈鋏動深慨,浩歌氣橫秋。
報國期努力,功名良見收。
佐幕臨戎旌旆間,
五營無事萬家閑。
風吹楊柳漸拂地,
當時不敢辭先醉,
誤逐群公倒載還。
留歡方繼燭,此會豈他人。
鄉里游從舊,兒童內外親。
夜深愁不醉,老去別何頻。
莫折園中柳,相看惜暮春。
同到長真寺,青山四面同。
鳥啼花竹暗,人散戶庭空。
蒲澗千年雨,松門午夜風。
舊游悲往日,回首各西東。
悠悠南山云,濯濯東流水。
念我平生歡,托居在東里。
失既不足憂,得亦不為喜。
安貧固其然,處賤寧獨恥。
云閑虛我心,水清澹吾味。
云水俱無心,斯可長伉儷。
年年五湖上,厭見五湖春。
長醉非關酒,多愁不為貧。
山川迷道路,伊洛困風塵。
今日扁舟別,俱為滄海人。
馬疲盤道峻,投宿入招提。
雨急山溪漲,云迷嶺樹低。
涼風來殿角,赤日下天西。
偃腹虛簷外,林空鳥恣啼。
出門行路難,富貴安可期。
淮陰不免惡少辱,長安車馬隨輕肥,青云賓從紛交馳。
白眼向人多意氣,揚雄閉門空讀書,門前碧草春離離。
不如拂衣且歸去
遙夜獨不寐,寂寥蓬戶中。
河明五陵上,月滿九門東。
舊知親友散,故園江海空。
懷歸正南望,此夕起秋風。
白發懷閩嶠,丹心戀薊門。
官閑勝道院,宅遠類荒村。
二月霜花薄,群山雨氣昏。
東菑春事及,好向野人論。
細雨柴門生遠愁,向來詩句若為酬。
林花落處頻中酒,
可能相別還相憶,莫遣楊花笑白頭。
今夜初聽雨,江南杜若青。
功名何鹵莽,兄弟總凋零。
夢遠愁蝴蝶,情深愧鹡鸰。
撫孤終日意,身世尚流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