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示諸將 其三
鄭氏歸仁二百年,王師渡海掃鋒煙。
廛無夫布寬征市,戶有丁男盡力田。
黔首終身成異俗,弁髦何日戴堯天。
漫云殊域無知識,縱叩重閽亦枉然。
鄭氏歸仁二百年,王師渡海掃鋒煙。
廛無夫布寬征市,戶有丁男盡力田。
黔首終身成異俗,弁髦何日戴堯天。
漫云殊域無知識,縱叩重閽亦枉然。
鄭氏政權歸向仁義已有二百年,朝廷的軍隊渡海掃除戰火硝煙。集市沒有額外的賦稅,市場征稅寬松,每戶有壯丁都盡力耕田。百姓終身形成了不同的習俗,何時才能像在堯帝時代般生活。別說這偏遠之地的人沒見識,即便去叩皇宮大門申訴也是枉然。
鄭氏:可能指鄭氏政權,如臺灣的鄭氏家族政權。
歸仁:歸向仁義。
王師:朝廷的軍隊。
鋒煙:戰火。
廛(chán):集市。夫布:古代的一種稅名。
黔首:指百姓。
弁髦(biàn máo):本指貴族子弟行加冠禮時用的布冠,后泛指無用之物,這里可能有被忽視、不受重視之意。堯天:比喻理想的太平盛世。
殊域:偏遠的地方。
重閽(hūn):皇宮的大門。
此詩創作背景可能與當時朝廷對某一地區(可能是臺灣鄭氏政權地區)的軍事行動有關。在朝廷軍隊平定當地勢力后,社會處于戰后重建階段,作者看到當地百姓生活習俗及訴求情況,有感而發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反映戰后當地社會狀況和百姓境遇。其特點是敘事與抒情結合,展現了社會現實。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為研究當時社會情況提供了文學資料。
紫云仙洞記曾來,
看竹尋幽首重回。
笑問老僧禪定處,
臨風吾憶郁孤臺。
穿林捫磴陟韜光,
上界松聲入袂涼。
慚愧多生馀綺鄣,
荒龕回愿懺空王。
竟日延荒寺,秋聲不可歌。
磬中聞午至,石上見寒過。
野鳥心常肅,孤僧鬢已皤。
欲歸情不盡,門外夕陽多。
植物稟清氣,天與寒筠獨。
陸離草樹間,貴賤分珉玉。
王孫愛夭紅,采蕊動盈掬。
如何檀欒姿,睥睨少青目。
物色變炎涼,永守霜中綠。
豈無噦噦音,律呂諧金木。
世無伶倫耳,風云駐幽谷。
七賢何苦來,契約元有宿。
空山宜避暑,盡日老僧閒。時與微風會,偏來脩竹間。
清齋留福地,小品格禪關。萬慮澄然后,孤云自往還。
紛寂無二見,往還不住緣。偶乘秋興發,自覺道心便。
趺坐懸危磴,行歌答細泉。五花天外落,深鎖石橋邊。
春風吹夢蜀山深,又改清弦譜爨琴。
對影此時憐綠鬢,登臺何處筑黃金。
飄流婚娶如重耳,慷慨交游想季心。
二十五年身世感,匆匆掄指去來今。
草木多情似有之,
葉憎人觸避人嗤。
也知指佞曾無補,
試問含羞卻為誰?
琴瑟更張意已乖,
蕭郎歧路為誰排。
回頭斷齒追歡日,
尚剩親磨鹿角釵。
度朔山尤遠,
酆都獄甚寬。
儺驅頑不去,
愈送瞥然還。
大使莫憂淮上叟,
萬事付之詩與酒。
若問我家何所營,
為比陶潛少三柳。
華山道上驢一蹶,天津橋畔鵑饒舌。
炎宋官家三百年,城復隍兮只中葉。
紛紜五季弄兵刀,黑龍檢點加黃袍。
燕夏二陰蚤根極,從茲滑亂持何牢。
華山面識太平主,南北何曾一土宇。
虞天誕降香孩兒,差強斧扆鼠變虎。
值得先生笑口開,一笑還嘲一跌來。
明日歸山戲作此,且學大睡希夷子。
舍人賓日姿,起居庭燎晨。豈惟瑞朝廷,薦紳目多聞。
就如田甲嘲,死灰果不然。那知碩果剝,中有一念仁。
稽古得微酬,櫑具峨進賢。琴為悲風彈,茶必活水煎。
平生轉庵詩,小當壽千年。忽聞朔方騷,更欲腰黃間。
向來撲朔豪,日者今華顛。下客時覘君,車茵陽醉吐。
萬事君不理,傳聲拒開戶。雖然臭味合,更覺心貌古。
書讎嶧山棗,羹臛首陽苦。坐令府西門,平輿說二許。
君當我輿臺,銀艾心已灰。尚有西山緣,共待石髓開。
神仙覺易與,詩句端難裁。卻后五百年,化鶴吾獨來。
西京別火位非高,
薄有遺聞瑣且勞。
只算初識鏡背字,
敢陳法物詁球刀。
緩緩花隨陌上去,娟娟月過故鄉來。
無人解識娘生面,外道疑懷圣者胎。
活路無蹤尋九折,死灰有燄射三能。
天吳紫鳳饒璀璨,剪取或堪供襪材。
秋騎羸馬營丘道,千里齊風入舊聞。
雞狗有雄還自許,淄澠無味底須分。
原頭寒意離離草,海上朝光疊疊云。
幾度爽鳩增太息,牛山長傍景公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