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槎山
山為浮來海莫沈,蕭梁曾此布黃金。
梵僧親指耆阇路,帝女歸傳達磨心。
地控好峰排萬仞,澗余流水落千尋。
靈蹤斷處人何在,日夕云霞望轉深。
山為浮來海莫沈,蕭梁曾此布黃金。
梵僧親指耆阇路,帝女歸傳達磨心。
地控好峰排萬仞,澗余流水落千尋。
靈蹤斷處人何在,日夕云霞望轉深。
傳說山是從海上漂浮而來,大海也無法將它沉沒,蕭梁時期曾在這里布施黃金。印度高僧親自指明了通往靈鷲山的道路,帝王之女傳達了達摩祖師的禪心。此地控制著眾多高聳入云的山峰,山澗里流淌的溪水從千丈高處落下。神奇蹤跡消失之處人已不見,傍晚時分望著云霞,思念愈發深沉。
浮槎山:位于安徽合肥。
蕭梁:南朝梁代,因皇室姓蕭,故稱蕭梁。布黃金:指布施財物修建寺廟等。
梵僧:印度僧人。耆阇:即耆阇崛山,是佛教圣地。
帝女:可能指與佛教相關的皇室女性。達摩:菩提達摩,南天竺人,北魏時來中國傳教。
仞:古代長度單位,七尺或八尺為一仞。
千尋:形容極高或極長。尋,古代長度單位,八尺為一尋。
具體創作時間不詳。浮槎山歷史文化豐富,有眾多佛教傳說。詩人可能在游覽浮槎山時,被其歷史文化和自然風光所觸動,有感而發創作此詩。
這首詩以浮槎山為主題,通過描繪山的傳說、歷史典故和自然景色,展現了其深厚的文化內涵。詩中既有對歷史的緬懷,也有對自然的贊美,在文學上體現了詩人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和深厚的文學素養。
金馬堂堂有陸沉,斯人出處可重尋。
豸冠議論回天力,繡節平反念母心。
一代師承無別派,百年朋舊托遺音。
便當佳傳磨蒼翠,桐桂森然欲出林。
幪頭疊足,歛目而禪。聞思盡處,當念超然。
不起于座,遍群生前。如行空月,影落百川。
提孩念道,訪求知識。海山絕處,慈容忽覿。
一俛仰間,今吾非昔。回首百城,山川歷歷。
大士儼若,非空非有。毀贊莫及,孰衛孰守。
唯此力人,雄風赳赳。是亦孔門,御侮之友。
春秋書不雨,十日九日干。
向來陳菊根,半掃黃葉殘。
施施蒼松獨,耿耿秋竹單。
仙官轉物手,半畝不作難。
芟籬扶弱干,團翠蒙朱欄。
一株萬寶釘,風露鳴珊珊。
兒輩凡眼窄,詫作舉首看。
折君清霜枝,照我秋水寒。
年饑學辟谷,準擬充朝餐。
于陵有仲子,筑室自躬耕。
辟纑以為食,不肯從其兄。
而況區中士,欲與并飛纓。
高節固可嘉,由來無復情。
婉彼子羔,受業先圣。
宗廟之問,一出乎正。
克篤于孝,非愚乃令。
師知其生,有輝賢行。
兼金必貴雙,玨玉不獨只。嫣然彼叢生,佳處亦求匹。
沙寒水成練,雪洞山立壁。春回小洛陽,淑氣自融液。
主人似維摩,拈花許入室。不礙清浄眼,粉黛眩青赤。
聯香颯輕吹,并影旭朝日。有如猗蘭心,相同不相敵。
偶來飲此酒,對花情有激。試哦常棣章,反經道如一。
易之為書,彌合天地。
五十乃學,師則有是。
子能受授,洗心傳世。
知機其神,宜被厥祀。
涪川勝處城之西,萬松直上王家池。
池心有亭無四壁,五月菡萏生淪漪。
向來城中望山上,但見一抹深黛眉。
卻從山中望諸處,云霧平野光參差。
飛鴻群往山數點,陣馬萬匹江東馳。
眼前景物費酬答,中有隠幾無言師。
題詩他日要人識,君家有叔良不癡。
江邊看云望青霄,誰知隔江以扇招。
機緣句語無可錄,要如芝嶺居上饒。
镕鐵作牛石作燕,鳴亦不聞飛不見。
凜然獨立紈綺中,大帛之冠衣大練。
果能出世去九州,絕意著書為窮愁。
請來言下辨白黑,試觀海頭并藏頭。
儋史之孫病耳翁,人佯謂我與真同。
蚊飛鬢外年時事,鵲噪愁邊晚更空。
老去鹿皮終可隠,聽如龍鼻反能聰。
昭文不鼓非無意,勉為慈親奏凱風。
危磴俯寒水,陰崖擘蒼煙。
上開氷雪窟,下垂珠玉淵。
何時雷斧手,拓此壺中天。
自然渾沌竅,不受百巧鐫。
地勝集靈氣,木石含清堅。
三子果誰歟,流輩孰后先。
我來叩玉扃,欲訪云雨仙。
呼龍龍未醒,日高貪睡眠。
軾彼窮閻,達士所賓。
邦無道谷,進退孰倫。
敝衣非病,無財乃貧。
賜雖不懌,清節照人。
伯彼臨淄,左行稱賢。
睎蹤十哲,秀穎三千。
心悅誠服,家至戶傳。
樂只君子,文聲益宣。
清壇祗謁禮郊丘,輔相賢勞其款留。
初訝密云低復冒,遽看霽景上飛浮。
氣回俎豆群工泰,喜入貔貅萬馬秋。
赫赫天心允昭格,協謀同德頼嘉猷。
式是壤伯,昭乎圣徒。
執經請益,載道若無。
詩書規矩,學問楷模。
得時而駕,領袖諸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