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扇風。
1.《太平御覽》卷七五五引晉徐廣《自序》"自后漢沖質已后﹐此藝中絶,至獻帝建安中,曹公執政﹐禁闌幽密﹐至于博弈之具﹐皆不得妄置宮中﹐宮人因以金釵玉梳,戲于妝奩之上,即取類于彈棋也。及魏文帝受禪,宮人所為,更習彈棋焉。"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巧藝》"彈棋始自魏宮內用妝奩戲。"后因以"魏宮妝奩"為彈棋之典。
1.魏闕。
1.見"魏國山河"。
1.指大好河山。語本《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而謂吳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
電影、戲劇演員。天津人。1928年入山東實驗劇院。1934年從影,主演影片《人之初》◇相繼主演《馬路天使》、《保衛我們的土地》、《祝福》、《燎原》等近四十部影片。表演以質樸深沉見長。
1.即魏紫。
1.見"魏王瓠"。
1.即魏紫。
1.見"魏家品"。
1.即魏紫。
1.高科。指狀元。
1.春秋晉魏顆不從父以嬖妾殉葬之命而遣嫁之,后與秦將杜回戰于輔氏,"顆見老人結草以亢杜回,杜回躓而顛﹐故獲之。夜夢之曰'余,而所嫁婦人之父也……余是以報。'"見《左傳.宣公十五年》◇因以"魏顆結草"表示受恩深重,竭力報效之意。
明代戲曲音樂家。字尚泉,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寄居太倉(今屬江蘇)。嘉靖年間,由張野塘等協助,在原昆山腔基礎上,吸收海鹽、余姚、弋陽諸腔的長處,形成新聲,稱水磨調”,即昆腔。著有《曲律》(一名《南詞引正》)。
1.魏太子。亦特指曹丕。兩,貳;副。
1.復姓。春秋晉有魏強氏。見《通志.氏族五》。
1.古代宮門外兩邊高聳的樓觀。樓觀下常為懸布法令之所。亦借指朝廷。
1.謂身居江湖而心向朝廷。語本《莊子.讓王》"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闕之下。"
1.喻賢才無所依存。語本三國魏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1.三國魏齊王正始年間石刻的儒家經典。字為古文﹑篆﹑隸三體,又稱"三體石經"。參閱宋王應麟《困學紀聞.經說》﹑清顧炎武《石經考》﹑王國維《觀堂集林.魏石經考》。
1.傳說中的古代善射者,羿的四傳弟子。
1.酒名。英語whisky的舊譯,今譯威士忌。
1.指銅雀臺。
1.池名。為唐時名勝之一。
1.比喻人才不得其用。
1.唐時名勝之一。洛水流入洛陽城內,過皇城端門,經尚善﹑旌善兩坊之北,南溢為池,貞觀中賜魏王泰,故名魏王池,有堤與洛水相隔,名魏王堤。
1.喻大而無用之物。語本《莊子.逍遙游》"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之。"
1.高大貌。
1.《三國志.魏志.文帝紀論》"﹝文帝﹞才蓺兼該"裴松之注引晉張華《博物志》"帝善彈棋,能用手巾角。"后因以"魏文手巾"為精于彈棋之典。
1.魏闕。
北魏孝文帝(471-499年在位)進行的政治改革。孝文帝五歲即位,其祖母馮太后臨朝,頒行俸祿制、三長制、均田制等。孝文帝親政后,將國都由平城(今山西大同)遷往洛陽。繼而禁鮮卑語改說漢語,改鮮卑姓為漢姓,鼓勵鮮卑人與漢人通婚,改胡服為漢服,仿南朝典則定官制朝儀。這些改革有利于當時的經濟發展、民族融合和北方的統一。
1.見"魏紫姚黃"。
清代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字默深,湖南邵陽人。鴉片戰爭時曾參與抗英戰役。主張變法革新,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即學習西方技術,制造槍炮、輪船和其他機器工業產品,以抵抗西方列強侵略。著作編為《魏源集》。
1.據《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冬,作銅雀臺"裴松之注引《魏武故事》載,曹操年輕時"欲望封侯作征西將軍",故以"魏征西"指曹操,亦用以尊稱軍府長官。
1.指唐魏征。魏征封鄭國公,故稱。
1.寶珠。
1.牡丹花名貴品種之一。相傳為宋時洛陽魏仁浦家所植,色紫紅,故名。
1.牡丹花的兩個名貴品種。
1.不實之言。
1.溫和。
1.溫和慈愛。
1.溫暖。
1.唐詩人溫庭筠的別號。
1.見"溫八叉"。
1.衣暖食飽。
1.見"溫席"。
1.中醫學病名。感受風寒而引起的熱病的總稱。
1.中醫指用溫性藥物補養。
1.溫和凄惻。
1.溫度的差別。通常指一天中最高溫度和最低溫度的差別。
又稱熱電偶”。利用溫差電現象制成的一種元件。利用兩種能產生顯著溫差電現象的金屬絲(如銅和康銅)a、b焊接而成。其一端置于待測溫度t處,另一端(冷端)置于恒定的已知溫度t0的物質(如冰水混和物)中。這樣,回路中將產生一定的溫差電動勢,可由電流計g直接讀出待測溫度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