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春秋晉魏顆不從父以嬖妾殉葬之命而遣嫁之,后與秦將杜回戰于輔氏,"顆見老人結草以亢杜回,杜回躓而顛﹐故獲之。夜夢之曰'余,而所嫁婦人之父也……余是以報。'"見《左傳.宣公十五年》◇因以"魏顆結草"表示受恩深重,竭力報效之意。
1.呵叱而奪去。
1.猶言訶佛罵祖。巫﹐巫師。
1.佛教禪宗語。斥罵佛祖。喻解縛去執﹐不受前人拘束。
1.古國名。
1.呵斥辱罵。
1.呵禁﹑護衛。
1.責罵詆毀。
1.訶責譏諷。
1.厲聲規勸。
1.呵斥責問。
1.見"訶梨子"。
1.即訶梨勒。
1.亦作"訶黎勒"。
2.梵語harītakī﹐意譯為柯子。植物名。常綠喬木。果實可入藥。
3.指其果實。
1.婦女之云肩。
1.見"訶梨勒"。
1.武器名。
1.梵語h?riti的譯音。意譯為暴惡。即鬼子母神。原為兇神﹐后為育子﹑安產﹑維護佛法之神。
1.厲聲責罵。
1.地名。
1.見"訶陵國"。
1.古南海國名。
1.酒器名。
1.古南海國名。
1.厲聲責罵。
1.責難﹔論難。
1.猶怒斥。
1.厲聲排揎。
1.呵斥譴責。
1.呵斥誚讓。
1.呵斥誚讓。
1.呵斥譴責。
1.大聲斥責﹐使覺得羞恥。
1.隋唐時代我國北方鐵勒族的一個部落。
1.責問﹔盤究。
1.呵斥脅迫。
1.訶責戲謔。
1.厲聲叱責。
1.藥汁名。
1.呵斥使止。
1.呵斥驅逐。
1.天寒筆凍,噓氣使解。
1.古代帝王出行時衛隊吆喝清道,禁止通行。
1.喝令避開。辟,通"避"。
1.漢王逸《序》"屈原放逐,仿徨山澤。見楚有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圖畫天地山川神靈,琦瑋僪佹,及古賢圣怪物行事,因書其壁,呵而問之,以渫憤懣。"后因以"呵壁"為失意者發泄胸中憤懣之典實。
1.喝止行人,稽查盤問。
1.斥責。
1.大聲斥責。
2.吆喝。
3.猶呼喚。
大聲斥責受了一通~。也作呵叱。
1.猶言噓吸吐納。喻進退。
1.見"呵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