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車輛的高低輕重。摯,同"輊"。
1.鹽鹵燒開后尚未凝結成鹽的鹵汁。
1.藥名。又名凝水石。生鹵地積鹽下,為鹵液滲入土中年久凝結而成。色佳者清瑩如水精。辛寒無毒,可祛熱。
1.為汲取含鹽質的地下水用以制鹽而挖的井。我國四川﹑云南諸省甚多。
2.盛鹽鹵的大木桶。
1.鹽場的警察。
1.產鹽區域。
1.指醉蟹。把螃蟹放在鹽酒中泡漬而成。
1.居住在產鹽的地方。
1.巡邏稽查私鹽的軍隊。宋時以無室家壯丁充鹽軍。元初,江浙等省又募鹽徒為鹽軍。參閱《續文獻通考.兵一》。
1.即鹽商。
1.舊時以食鹽為對象所征的稅課。
2.指辦理鹽課事務。
1.掌鹽稅的官署。
1.征收鹽課所得的銀子。
1.鹽池。
1.儲存鹽款的庫房。
1.護鹽的兵丁。
1.鹽和乳酪。
鹽的離子和水電離出來的h+或oh-結合成弱電解質的反應。是中和反應的逆反應。由弱酸和強堿生成的鹽如ch3coona,它在溶液中的ch3coo-能和水電離出來的h+結合成難電離的ch3cooh,溶液中[oh-]>[h+]而顯堿性;由強酸和弱堿生成的鹽如nh4cl,發生水解后生成難電離的nh3·h2o,溶液中[h+]>[oh-]而顯酸性;由強酸和強堿生成的鹽如nacl,它的離子不會和h+或oh-結成難電離的物質,故不發生水解,溶液顯中性;由弱酸和弱堿生成的鹽,水解情況較復雜。
1.舊時對鹽所征的厘金。清咸豐三年設此稅收,大都屬于鹽的附加稅性質。1914年并入鹽的正稅。
1.舊時管理鹽稅的官署。
1.掌管鹽事的官吏。
1.賣鹽的利益。
1.供應制鹽民戶的糧食。
1.傳說產于南方的一種珍奇小動物。
1.鹽的一種。亦泛指食鹽。
2.即鹽堿。
3.漉清后用來燒鹽或曬鹽的鹵水。
4.見"鹽鹵"。
1.即鹵水。
1.鹽堿。塷,同"鹵"。
1.即綠鹽。
1.地下鹽鹵的系脈。也稱鹵脈。
1.鹽和梅子。鹽味咸,梅味酸,均為調味所需。亦喻指國家所需的賢才。
2.調和;和諧。
3.鹽花梅漿。可用以擦洗銀器。
4.白梅的異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果一.梅》。
1.鹽味與酸味相調和。喻指濟世的賢臣。
1.喻指可托付重任。
1.鹽和梅調和,舟和楫配合。喻指輔佐的賢臣。
1.鹽與米。
2.借指家庭飲食之事。
3.古代農民繳給官府代替田賦及借以換取官鹽的米。
1.從事鹽業生產的人。
1.鹽與茶。
1.丑女無鹽和嫫母的并稱。
1.猶鹽風。
1.煮鹽用的鍋。
1.即鹽引。明清時有的地方引﹑票并行。清代由戶部印發的稱鹽引,由各地鹽政所發的稱"鹽票"。
1.鹽店。
1.海濱出鹽處。
1.以鹽漬后曝于日光之下。
1.含有鹽分的汽水。主要供高溫下工作的人飲用。
1.鹽船裝卸停泊之橋。
1.產鹽的丘地。
2.清代鹽稅之一。
1.產鹽地區。
1.鹽稅和酒稅。
1.含有多量鹽質的泉水。亦指含鹽分甚多的礦泉。
1.政府對食鹽產銷的壟斷專賣。
1.雄健絢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