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唯利是求"。亦作"唯利是圖"。
2.以利為著眼點。謂一心只顧謀取利益。
1.古代關于農業的典籍。
1.神農氏的墓穴。
1.指田間小路。
1.農舍。
1.從事農業生產時所使用的器具。
1.指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湘贛一帶的農民自衛軍。
1.農夫。
1.教學上對農業﹑林業﹑養殖﹑園藝等學科的統稱。
1.農業墾殖。
1.鄉里;鄰里。
1.猶努力。
2.農耕的勞力。
1.我國古代歷法之一。平年十二個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個月大,哪個月小,年年不同)。由于平均每年的天數比太陽年約差十一天,所以在十九年中設置七個閏月,有閏月的年份全年十三個月(383天或384天,閏月在幾月份也沒有一定)。又根據太陽的位置,把一個太陽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便于農事。紀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復始。俗稱陰歷。這種歷法相傳創始于夏代,所以又稱夏歷﹑舊歷。
2.農業上使用的歷書。
1.農政小吏。
1.農業和林業的并稱。
1.指《神農本草經》。傳說神農氏嘗百草為醫藥以治疾病,并編錄為書。
1.指農事繁忙的時節。
2.指農事繁忙。
1.指買賣農副產品和小手工業產品的市場。
1.見"農甿"。
1.指清之宗室。
2.同"旗頭"。
1.舊時滿族婦女的服裝打扮。
1.亦作"旗幢"。
2.旌旗。
3.借指戰陣。
用布帛等做成的方形、三角形等的標志,多張掛在長桿上或墻壁上。
1.古代的一種青黑色鹿皮冠。
1.《詩.鄭風.出其東門》"縞衣綦巾,聊樂我員。"后因以"綦縞"指平民婦女之服裝,亦借指穿"綦縞"之平民婦女。
1.復姓。元有綦公直。見《元史》本傳。
1.古代帝王皮冠上的玉飾冠紐。
1.亦作"綦跡"。亦作"綦跡"。
2.足跡;蹤跡。
1.青白色的女服。古代未嫁女子所服。
1.復姓。北齊有綦連猛。見《北齊書》本傳。
1.指用斜紋絲織品制成的鞋。
2.猶綦跡。
1.見"綦毋"。
1.古代綦地出產的利箭。
1.亦作"綦母"。
2.復姓。春秋晉有大夫綦母張。見《左傳.成公二年》。唐有綦毋潛。見《新唐書.藝文志四》。
1.猶言極深。
1.一種用鞋帶從鞋底左右繞系使不脫落的麻鞋。
1.斜紋的彩色絲織色。
1.足紀車輪輾過的痕跡。比喻前輩的遺澤。
1.雜色絲帶。
2.謂組織文辭。
1.蘄州所產的艾。
1.靡蕪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三.靡蕪》。
1.用蘄竹制成的笛子。
1.用蘄竹編制的篾席。
1.秦宮名。一名祈年宮。秦惠公時建,孝公時稱橐泉宮。故址在今陜西省鳳翔縣南。
1.蛇的一種,以產于湖北蘄春(舊蘄州)而得名。又名白花蛇。可制藥。
1.宋名將韓世宗死后的封號。
1.理想;志向。
1.鳥名。
1.湖北蘄春所產的竹。可作簟﹑笛﹑杖。
1.箕踞。坐時兩腳張開,形似簸箕。
2.指輕慢。
1.開膝而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