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我國古代歷法之一。平年十二個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個月大,哪個月小,年年不同)。由于平均每年的天數比太陽年約差十一天,所以在十九年中設置七個閏月,有閏月的年份全年十三個月(383天或384天,閏月在幾月份也沒有一定)。又根據太陽的位置,把一個太陽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便于農事。紀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復始。俗稱陰歷。這種歷法相傳創始于夏代,所以又稱夏歷﹑舊歷。
2.農業上使用的歷書。
1.幼樹。
1.獻納心意。
1.獻納忠心。
1.謂捐助資金或物品。
1.轉運。
1.交納租稅。
1.指專務運輸的士卒。
1.口頭上認輸。
1.因犯罪罰作勞役。
1.可做菜吃的草本植物。
1.蔬菜飯食。指粗食。
1.指果菜類粗食。
1.蔬菜的萌芽。
1.指粗食。
1.蔬菜瓜果。
1.指草木的果實。
2.粗食。以草菜為食。
1.亦作"蔬?"。
2.蔬菜之統稱。
1.蔬菜飯食。指粗食。
1.蔬菜和筍。
2.指酸餡氣。
1.較小的鱘類魚。
1.疾速。
1.倏忽。迅疾貌。
2.目視不明貌。
3.傳說中的神名。南海之神為儵,北海之神為忽。
4.比喻惡人。
1.迅疾貌。
1.亦作"儵胂"。亦作"儵?"。
2.迅疾貌。
1.見"儵眒"。
1.光彩鮮明貌。
1.疾速遠去貌。
1.光閃貌。形容迅疾。
1.閃耀貌。
2.光彩鮮明貌。
1.疾閃貌。
2.光彩鮮明貌。
1.謂婦女針線縫工的粗劣。
1.即糯稻。
1.用長針縫紉。謂針線粗拙。
1.黍米。
1.高粱稈。
1.用秫釀成的酒。
1.糯米。
1.制酒用的糯黍與曲。
1.北方稱高粱之有黏性者。
2.借指孌童。
1.高粱。
1.種稙黏粟之田。
1.仔細考察﹑研究。
1.周密;詳盡。語出《漢書·董仲舒傳》"今子大夫既已著大道之極,陳治亂之端矣,其悉之究之,孰之復之。"顏師古注"復,反復重言之也。"
1.猶誰何。詰問之辭。
2.猶奈何。對付或處置。
1.傳說中的怪獸名。
1.順服開化。
1.仔細謀算;周密考慮。
2.指周密的考慮。
1.謂盡力規勸。
1.本指食物烹煮得很熟,引申為事物發展到嚴重地步。
1.熟慮,仔細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