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見“饅頭”。一種用面粉發酵蒸成的食品,形圓而隆起。本有餡。現在北方稱無餡的為饅頭,有餡的為包子。吳語區有餡無餡統稱饅頭。
1.出自《事物紀原·酒醴飲食·饅頭》稗官小說云:諸葛武侯之征孟獲,人曰:“蠻地多邪術,須禱于神,假陰兵一以助之。然蠻俗必殺人,以其首祭之,神則向之,為出兵也。”武侯不從,因雜用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面,象人頭,以祠。神亦向焉,而為出兵。后人由此為饅頭。
2.出自《荊釵記·春科》三場文字不得中,六個饅頭落得吞。
3.出自《潼關之夜》他--年青的軍人--站起來,把座位讓給抱嬰兒的婦人,更從衣袋里摸出一塊干硬的饅頭交給她。
4.出自《敦煌變文集·韓擒虎話本》官健唱喏,丐(改)筽衣裝,作一百姓裝裹,擔得一栲栳饅頭,直到蕭磨呵寨內,當時便賣。
1.保全,保護。
1.天文學名詞。一種日食現象。在食帶內當日食開始和終了的時候是環食,但中間有一段時間可以看到全食,這種日食叫"全環食"。
1.秋季征收田賦。
1.秋日值夜。
1.秋分。
1.國君秋季狩獵之稱。
1.秋季之中﹐多指中秋節。
1.秋播的種子。
2.秋莊稼。
1.拴在牲口股后系皮帶的軸。
1.秋日祭祀宗廟所用的重釀醇酒。
1.秋季收割的農作物。
1.猶老態。
1.《淮南子.時則訓》"九月官候﹐其樹槐。"因以指槐實。
1.秋季的天空。
1.馬屁股后的秋軸和馬鞍兩側的腳踏。
1.見"蚯蚓"。
1.環節動物。體形圓長而柔軟﹐經常穿穴泥中﹐能改良土壤﹐有益農事。
1.蚯蚓藏身的洞穴。謂石鼎之孔洞。
1.胊?地方的瘴氣。
1.棺材。
1.排成直行的楸樹。
1.以種楸樹為業的民家。
1.楸樹的花。
1.楸樹。槚,一名山楸,古人多植于墓前。
1.楸木制的圍棋盤。
2.棋局;弈棋。
1.旁植楸樹的行道。
1.棋盤。古時多用楸木制作,故名。
1.指圍棋。
1.秋天楸樹下垂的細枝。
1.楸樹葉。唐宋習俗用以象征秋意。
1.藥膏名,以楸葉制成。
1.楸花。
1.蒼青色玉石制的圍棋盤。
1.果名。味酸的林檎。
1.梓樹。
2.楸樹與梓樹。
3.三國魏鄴都宮中坊名。
1.溫暖的陽光。
1.花開茂盛貌。
1.亦作"慃]"。
2.即禿鹙。
1.鹙鳥的翅羽。青蒼色。
1.謂鹙立于魚梁。語本《詩.小雅.白華》"有鹙在梁,有鶴在林。"孔穎達疏"有禿鹙之鳥在于魚梁之上。"
1.佛教人名。指佛大弟子舍利弗。
1.舍利弗所穿之衣。泛指袈裟。
1.緊縮;收斂。
1.亦作"鰍鱽"。
2.泥鰍和刀魚。泛指小魚。
1.亦作"鰍海"。
2.波濤洶涌的大海。
1.魚名。
1.亦作"鰍蛑"。亦作"鰍蝥"。
2.即蝤蛑。巨蟹。
1.亦作"鰍蝥"。
2.見"鰍蛑"。
1.亦作"鰍溟"。
2.猶鰍海。
1.見"鰍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