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書〉抹墻的工具。今叫抹子。
1.
瓦工抹墻用的抹子。
1.出自《爾雅·釋宮》鏝,謂之圬。
2.出自《圬者王承福傳》吾不敢一日舍鏝以嬉。
3.出自《傷心》詩如何圬者持鏝過,已向比鄰問子孫。
2.
引申為涂抹、粉刷。
1.出自《課代木》詩夔人屋壁,列樹白菊,鏝為墻,實以竹,示式遏。
2.出自《潛書·賤奴》桷腐則改斫之,堊蝕則改鏝之。
3.
通“幕”。舊時錢背面的字幕。
1.出自《燕青博魚》呀呀呀,我則見五個鏝兒乞丟磕塔穩,更知一個字兒急留骨碌滾。
4.
指錢。
1.出自《點絳唇·四友爭春》套曲雙生雖俊風聲眾,蘇卿缺鏝情腸痛。
2.出自《全元散曲·憑闌人·章臺行》花陣贏輸隨鏝生,桃扇炎涼逐世情。
3.出自《元曲釋詞·鏝》鏝,錢的通稱,或作鏝兒。《漢書·西域傳》:“罽賓國……以金銀為錢,文為騎馬,幕為人面。”注:“如淳曰:‘幕音漫。’師古曰:‘幕即漫耳,無勞借音。’”楊慎《丹鉛雜錄》卷五:“今按京師呼錢背曰鏝兒。”宋孫宗鑒《東皋雜錄》:“今之擲錢為博者戲,以錢文面背為勝負。背字曰幕,幕讀如漫。”漫即鏝,北人并以為錢的通稱,或呼錢為子兒。
1.亦作"竹養"。
2.竹浪。指成片的竹林。
1.即竹肉。
1.亦作"竹芽"。
2.筍的別稱。
1.見"竹牙"。
1.竹林中的霧靄。
1.霧氣中的竹林和月照下的波紋。喻月光下優美的景色。
1.同"眾口一辭"。
1.眾人的言論能夠熔化金屬。比喻輿論影響的強大。亦喻眾口同聲可混淆視聽。
1.同"眾口一辭"。
1.見"眾口交傳"。
1.見"眾口囂囂"。
1.見"眾口鑠金"。
1.七嘴八舌﹐亂嚷亂叫。形容爭辯不止。囂囂﹐喧嘩。
1.謂群言可以動天。比喻輿論力量大。
1.同"眾口一辭"。
1.許多人都說同樣的話﹐看法或意見一致。
1.佛教語。指多種苦痛。
1.萬事萬物之理。
1.眾人之力。
2.特指兵力。
1.指眾多的利益。
2.漢代封國名。《史記.建元以來侯者年表》封國有"眾利"。
1.百官。
2.指下級官吏。
1.百官;群臣。
1.諸神。
1.眾多的水流。
2.指學術上的各個流派。
1.大小河流同歸于海。比喻眾多分散的事物匯集于一處。
1.各方面的考慮。
2.各種雜念。
1.眾人的議論。
1.謂眾多輕物能掀起重物。
1.眾多美好的德行。
2.各種優點與好處。
1.所有門戶。
1.各種草木的芽。亦指各種草木。
2.猶眾民。萌﹐通"氓"。
1.一切深奧玄妙的道理。
2.眾多的妙趣。
3.借指道教。
1.眾多的人民。
1.萬物之名。
1.諸多賢明之人。
1.眾人的眼睛。
2.指眾人的眼前。
1.謂眾人的目光都在注視。
1.謂眾人看得清清楚楚。
1.各種招募。
1.指五臟六腑。
1.謂眾人心中都有疑難。語本三國蜀諸葛亮《后出師表》"群疑滿腹﹐眾難塞胸。"
1.各種有才能的人。
1.各種罪惡。匿﹐"慝"的古字。
1.萬念;各種思慮感觸。
1.供眾人役使的奴仆。與專用奴仆相對。
1.眾人的憤怒。
1.眾人的憤怒不可觸犯。
1.謂眾人的憤怒難以抵當。
1.比喻群小﹑讒人。
2.古代傳說中的多女之國。
3.特指各方所薦的皇后候選人。
1.百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