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議論;分析和說明事理。參見“論道經(jīng)邦”。
1.出自《孟子·萬章下》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
2.出自《文心雕龍·論說》是以論如析薪,貴能破理。
3.出自《過始興江口感懷》詩目前百口還相逐,舊事無人可共論。
4.出自《八十書懷》詩八十毋勞論廢興,長征接力有來人。
2.
衡量;評定。
1.出自《管子·立政》孟春之朝,君自聽朝,論爵賞校官,終五日。
2.出自《五君詠·阮步兵》物故不可論,途窮能無慟。
3.出自《明史·郭英傳》十七年論平云南功,封武定侯。
3.
研究。
1.出自《管子·七法》故聚天下之精財(cái),論百工之銳器。
2.出自《韓非子·五蠹》論世之事,因?yàn)橹畟洹?/p>
4.
編次。
1.出自《報(bào)任少卿書》乃如左丘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
5.
調(diào)查。
1.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右下》乃論宮中有婦人而嫁之。
6.
推知。
1.出自《呂氏春秋·審應(yīng)》魯君曰:“主不肖,而皆以然也,違不肖過不肖,而自以為能論天下之主乎?”
2.出自《淮南子·說山訓(xùn)》見一葉落,而知?dú)q之將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以近論遠(yuǎn)。
3.出自《天雨花》順貞笑道:“姐姐在深閨內(nèi)院,有何橫事,卻要防身。”儀貞道:“人生在世,那里論得著。”
7.
問,考慮。
1.出自《莊子·漁父》事親以適,不論所以矣;飲酒以樂,不選其具矣。
2.出自《荀子·臣道》不恤是非,不論曲直。
3.出自《彷徨·祝福》日子很快的過去了,她的做工卻毫沒有懈,食物不論,力氣是不惜的。
8.
定罪。
1.出自《管子·君臣上》教在百姓,論在不撓。
2.出自《秦中吟·重賦》稅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論。
3.出自《墳·看鏡有感》但他竟論了大辟,可是沒有殺,放歸,死于途中了。
9.
論告;彈劾。
1.出自《宋史·高宗紀(jì)三》辛巳,侍御史沈與求、戶部侍郎季陵以論宰相范宗尹皆黜,宗尹復(fù)視事。
2.出自《續(xù)資治通鑒·宋高宗紹興四年》時(shí)辛炳、常同論浚不已,帝未聽。
3.出自《茶香室叢鈔·秋香》陳元超,吳人。父以疏論嚴(yán)氏,謫死。
4.出自《石林燕語》趙清獻(xiàn)公為御史,力攻陳恭公,范蜀公知諫院,獨(dú)救之。清獻(xiàn)遂并劾蜀公黨宰相,懷其私恩;蜀公復(fù)論御史以陰事誣人,是妄加人以死罪,請下詔斬之,以示天下。
5.出自《大唐新語·極諫》〔宗楚客等〕遂乃專作威福,敢樹朋黨。有無君之心,闕大臣之節(jié)……論之者取禍以結(jié)舌,語之者避罪而鉗口。
10.
謂按照某種單位或類別等。
1.出自《和農(nóng)具詩·耬種》富家種論石,貧家種論斗。
2.出自《西山漁父詞》笭箵個個盛魚滿,一寸銀刀論斗量。
3.出自《李家莊的變遷》房租不貴,論人不論間,每人每月五毛錢。
11.
敘說;說。
1.出自《莊子·齊物論》六合之內(nèi),圣人論而不議。
2.出自《小重山》詞萬般惆悵向誰論?凝情立,宮殿欲黃昏。
3.出自《四世同堂》雖然他比祁老人小著十好幾歲,可是,當(dāng)初不知怎么論的,他們彼此兄弟相稱。
12.
言論;輿論。
1.出自《莊子·刻意》刻意尚行,離世異俗,高論怨誹,為亢而已矣。
2.出自《遺黃瓊書》是故俗論皆言“處士純盜虛聲”。
3.出自《宋史·李定傳》徒以附王安石驟得美官,又陷蘇軾於罪,是以公論惡之,而不孝之名遂著。
13.
主張;學(xué)說;觀點(diǎn)。
1.出自《文子·守弱》故士有一定之論,女有不易之行。
2.出自《六代論》向使始皇納淳于之策,抑李斯之論……何區(qū)區(qū)之陳項(xiàng)而復(fù)得措其手足哉!
3.出自《〈戴楚望集〉序》其論欲遠(yuǎn)追漢魏,以近代不足為。
14.
相貌。
1.出自《莊子·在宥》頌論形軀,合乎大同,大同而無己。
15.
憑借;倚仗。
1.出自《澠池會》想相如憑舌劍欺壓秦國,論膽量完璧而回,乃肱股忠烈之士。
16.
古代的一種氣球。是游戲、運(yùn)動用具。
1.出自《敦煌變文集·父母恩重經(jīng)講經(jīng)文》貪歡逐樂無時(shí)歇,打論樗蒲更不休。
2.出自《事林廣記戊集》論來得高,使花肩、和肩、偷北肩;論來得低,使虛蹬、躡蹬;論來得淺,使魆搭、么搭、招頭搭;論來得深,使正騎、背騎、斜飛騎;論踢時(shí)四廂不背,論打后遠(yuǎn)著人。
3.出自《說唐》這個丟頭過論有高低,那個張泛送來真又楷。
17.
文體的一種。即議論文。
1.出自《典論·論文》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
2.出自《珊瑚鉤詩話》言其倫而析之者論也。
3.出自《語文學(xué)習(xí)》論說文可再具體分為論、辯、議、說、解、序幾種……“論”是用來闡明事理的,源于先秦諸子。
18.
泛指文章。
1.出自《與楊德祖書》前有書嘲之,反作論盛道仆贊其文。
2.出自《老殘游記續(xù)集遺稿》看那報(bào)館里做論的人,下筆千言,天下事沒有一件不知道的,真是才子!
19.
佛教解釋經(jīng)義、論辯法相的書籍。梵名阿毗達(dá)摩,意為“對法”。同經(jīng)、律合稱“三藏”。
1.出自《隋書·經(jīng)籍志四》大業(yè)時(shí),又令沙門智果,於東都內(nèi)道場,撰諸經(jīng)目……又有菩薩及諸深解奧義、贊明佛理者,名之為論。
20.
吐蕃大臣的稱號。又稱論逋。例由貴族擔(dān)任。后西藏仍沿用此稱。
1.出自《中國通史》吐蕃王族稱為論,宦族稱為尚,論與尚構(gòu)成吐蕃的統(tǒng)治階級。
21.
姓。唐代有論欽陵。見唐林寶《元和姓纂》卷九。
1.出自《通志?氏族略四》論氏,吐蕃大姓。祿東贊生論欽陵,欽陵生贊婆,生弓仁。……宋論九齡,登科,華州人。
1.舊稱干雜事勞役的奴隸◇泛指受人驅(qū)使的奴仆。
1.傭工,雇工。
1.猶廝役。
1.廝役與皂隸。泛指衙門的差役。
1.打趣,開玩笑。
1.山桃。
1.沙啞。
1.(聲音)凄切幽咽。
1.沙啞粗濁。
1.(馬)迎風(fēng)嘶叫。形容馬勢雄猛。
1.沙啞著嗓音喊叫。
1.(馬)引聲長鳴。
1.聲音沙啞無力。
1.象聲詞。
1.(馬)鳴叫。
2.聲音凄厲或沙啞地喊叫。
3.指嘶叫聲。
1.沙啞得發(fā)不出聲。
1.象聲詞。
1.象聲詞。
1.(馬)引聲長鳴。
2.咝咝作響。
1.(馬)邊噓氣邊嘶叫。歕,同"噴"。
1.沙啞干澀。
1.馬鳴聲。
2.猶言聲音沙啞。
1.象聲詞。
1.發(fā)聲凄楚。
1.(馬)引聲長鳴。
1.沙啞。
1.語本漢賈誼《吊屈原賦》"驥垂兩耳,服鹽車兮。"謂駿馬面對鹽車悲鳴。喻賢才屈居賤役。
1.謂哀吟。
1.亦作"嘶噪"。
2.鳴聲喧雜。
3.指喧雜的鳴叫聲。
1.嘶叫戰(zhàn)栗。
1.(聲音)凄涼宛轉(zhuǎn)。
1.撕爛﹐扯碎。
1.猶撕打。
1.撕開扯裂。
1.扭扯毆打。
1.撕破毀掉。引申指單方面背棄共同商定的協(xié)議﹑條約等。
1.扯開;裂開。
1.撕開﹐扯裂。
1.張羅;排解。
2.拉扯。
3.撕裂。
1.分解﹐排解。
1.排解。
1.排解。
1.舊時(shí)匪徒綁架勒索財(cái)物未遂而殺害人質(zhì)﹐稱為撕票。
1.謂不講情面。
1.撕碎。
1.消散。
1.消亡,消失。
2.猶消滅。
1.消失。
1.象聲詞。
1.滅絕消亡。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