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合上,聚攏。
2.
動詞
靠近,船只靠岸。
3.
動詞
總計;匯總。
4.
動詞
使不松散或不離開;收攏。
5.
動詞
(梳理)頭發。
6.
名詞
(Lǒng)姓。
1.
聚合在一起;到一塊兒。
1.出自《江賦》聿經始於洛沫,攏萬川乎巴梁。
2.出自《凰求鳳·阻兵》這等說起來,神仙也講不攏,勸你不要思量。
3.出自《秋》蕓看見覺民進來,連忙站起,攏手對他拜了拜。
2.
指船筏靠岸。
1.出自《江南曲》發向橫塘口,船開值急流。知郎舊時意,且請攏船頭。
2.出自《儒林外史》婁四老爺,請攏了船,家老爺在此。
3.出自《通俗編·雜字》今謂泊船曰攏。
4.出自《欺騙》那只竹筏在隔開不遠的溪邊攏住了。
3.
到達;靠近。
1.出自《西游記》他卻帥本洞妖兵二百余名特來助陣,故此先攏姐家問信。
2.出自《紅樓夢》黛玉便攏上來要抓他,口內笑說:“你越發瘋了!”
3.出自《一個女人的悲劇》然而又怕這一天走不攏家,又會在路上過夜,便決定走一陣路,又休息一陣。
4.
梳理;整理。
1.出自《信筆》詩睡髻休頻攏,春眉忍更長。
2.出自《詠浴》詩再整魚犀攏翠簪,解衣先覺冷森森。
3.出自《南鄉子》詞攏云髻,背犀梳,焦紅衫映綠羅裾。
4.出自《通俗編·雜事》小理發曰攏。
5.出自《在婦產院里》她呢,對著鏡子攏頭發。
5.
牽,拉。
1.出自《長安少年行》長攏出獵馬,數換打球衣。
2.出自《西游記》八戒挑著擔,沙僧攏著馬,徑投西路而去。
3.出自《兒女英雄傳》用兩手靠定了那石頭,只一撼,又往前推了一推,往后攏了一攏,只見那石頭根腳上周圍的土兒就拱起來了。
4.出自《人民文學》馬車把式就要跳下車來,攏住點轅馬。
6.
總計,總共。
1.出自《營造法式·小木作制度四·佛道帳》造佛道帳之制,自坐龜腳至鴟尾,共高二丈九尺,內外攏深一丈二尺五寸。
7.
籠絡,拉攏。
1.出自《新兒女英雄傳》﹝公公﹞只怕小梅再出去工作,有時候故意給小梅弄點兒好的吃,想攏住她。
8.
使柴、煤等燃燒。
1.出自《相隔一層紙》詩屋子里攏著爐火,老爺吩咐開窗買水果。
2.出自《踏察記事》大家這才笑著互相拉著站起來,忙去砍柴攏篝火。
9.
量詞。
1.出自《參觀奧斯威辛集中營》一列列的火車開進活人,一輛輛的汽車拉出尸灰,后面就是四攏通天的火柱,顯示燒人的煙囪冒出的火。
10.
彈奏弦樂器的一種指法。
1.出自《琵琶引》輕攏慢撚抹復挑,初為《霓裳》后《綠腰》。
2.出自《張生煮海》表訴那弦中語,出落著指下功,勝檀槽慢掇輕攏。
3.出自《淞濱瑣話·煨芋夢》旋娟正欲展撥攏弦,復歌一曲,突有偉丈夫從空而下。
1.赤色的圓形斑痕。
1.見"赭時"。
1.猶折疊。
1.方言。架子;樣子。
1.猶褶縐。
1.騎服。
2.舊時女子的膝襪。也稱膝褲。
1.紋痕。
1.夾衣。
1.皺疊貌。
1.衣服上的皺紋。
先經褶皺,形成褶皺山,后又經斷裂抬升而形成的山體。山體高峻,斷層崖比較明顯。如阿爾泰山、天山。
褶皺作用所形成的山體。通常作線狀延伸。褶皺山脈往往平行排列,構成山系。如喜馬拉雅山系、阿爾卑斯山系。
1.古代的一種便服◇常指傳統戲裝中的一種便服。也作穿蟒袍的襯衣。男角褶子大領大襟,有水袖,分花色﹑素色兩種。花色褶子以彩線繡成鳥獸花草等圖案;素色褶子以黑色﹑藍色者為多。女角褶子長僅及膝。青衣﹑宮女穿的小領小襟,老旦穿的則大領大襟。
1.亦作"這末"。
2.指程度﹑數量或方式。
1.猶這樣。表示性狀﹑程度等。
1.猶言這樣一個。
1.這個樣子;這一種。
1.見"這壁廂"。
1.這里。指比較近的處所。
1.這里。指比較近的處所。
1.猶這邊。
話劇劇本。李健吾作于1934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北京警察廳廳長奉命捉拿從南方來的革命者,而革命者卻是廳長夫人的老友,正住在廳長家里。此事為密探偵知,廳長夫人買通密探,放走了革命者。
1.猶言這些日子。
1.這里。指比較近的處所。
1.同"這搭"。
1.猶言這時候。
1.指示人﹑事物或處所。
1.這真是,這確是。
1.這樣。指程度﹑方式﹑狀態﹑性質等。
1.表示性狀。猶這種樣子。
2.這一類。
1.指數量少或個體小。
2.代替較小的個體或較少數量的事物。
1.這里。指比較近的處所。
2.這時候。指比較近的時間。
1.猶這個。
1.方言。指說話時的時間。
2.方言。猶言這個地方。
1.亦作"這個"。
2.指示比較近的事物或人。
3.指代事物﹑原因或情況等。
4.表示夸張。
5.表示訓斥。
1.這里。指比較近的處所。
1.見"這堝兒"。
1.見"這堝兒"。
1.現在,目前。
1.見"這會"。
1.現在,目前。
1.這里,這地方。
1.見"這里"。
1.方言。猶言這一帶地方。
1.猶言這些人們。
1.這么。
2.猶這種。
1.見"這"。
1.同"這搭"。
1.這里,這邊。
1.猶言這個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