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柳樹,落葉喬木,枝條細長下垂,十分柔韌,葉狹長,開黃綠色小花。種子上有白色毛狀物,成熟后會隨風飛散,叫柳絮。柳的種類很多,有垂柳、旱柳等。
2.
名詞
二十八宿之一,南方朱雀七宿的第三宿。參見“二十八宿”。
3.
(Liǔ)姓。
1.
亦作“栁”。亦作“桞”。亦作“桺”。亦作“橮”。
2.
指柳木簡。
1.出自《文選·任昉〈為蕭揚州薦士表〉》〔王僧孺〕既筆耕為養,亦傭書成學。至乃集螢映雪,編蒲緝柳。
3.
指垂柳枝。多用以形容女子腰肢。
1.出自《宴春臺慢》詞雕觴霞滟,翠幕云飛,楚腰舞柳,宮面妝梅。
2.出自《小梁州》曲桃花如面柳如腰,他生的且自妖嬈。
3.出自《粉蝶兒》套曲嬌滴滴香臉嫩如花,細松松纖腰輕似柳。
4.
代指春。參見“柳風”、“柳信”。
1.出自《更漏子》詞蘭露重,柳風斜,滿庭堆落花。
2.出自《遣懷》詩日入柳風息,月上花露多。
3.出自《四時詞》美人調笑渡江去,半榻柳風棋不收。
4.出自《燕京歲時記·萬壽寺》柳風麥浪,滌蕩襟懷,殊有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之致。
5.出自《玉樓春·題上林后亭》詞珠簾半下香銷印,二月東風催柳信。
5.
比喻美女。多用以指歌姬、娼妓。
1.出自《玉蝴蝶》詞見了千花萬柳,比并不如伊。
2.出自《夜行船·送景賢回武林》套曲醉舞筵,??歌扇,偎柳坐,枕花眠,生來長費杖頭錢。
3.出自《古今小說·蔣興哥重會珍珠衫》敗花枯柳,如今那個要我了?
4.出自《隋唐演義》雖是花成隊,柳作行,選來選去,竟無出色的奇姿。
5.出自《十月》一個多好的手藝人,沒有他不會的行當。唯一的缺陷,就是眠花宿柳,把掙得的一點錢全送到八道街走了。
6.
聚集。
1.出自《尚書大傳》秋祀柳谷華山,貢兩伯之樂焉。
2.出自《釋名·釋喪制》輿棺之車……其蓋曰柳。柳,聚也,眾飾所聚。
3.出自《寓簡》《尚書·堯典》“宅西曰昧谷”,古作“度西曰柳谷”。柳之言聚也。分命和仲典治西方之政,而收聚百谷也。
7.
古代棺飾和柩車飾的總稱。
1.出自《周禮·天官·縫人》喪,縫棺飾焉,衣翣柳之材。
2.出自《禮記·檀弓上》周人墻置翣
3.出自《達奚侍郎夫人寇氏挽歌》金蠶將畫柳,何處更知春。
4.出自《鳳凰山一六七號墓所見漢初地主階級喪葬禮俗》據文獻記載,上述棺飾中緊貼棺身的繡花棺罩叫做“褚”,中間的編竹叫做“池”,最外層的黃絹棺罩叫做“帷荒”。這一套完整的棺飾,總稱“柳”。
8.
喪車。亦為車的通稱。參見“柳車”。
1.出自《史記·季布欒布列傳》〔周氏〕乃髡鉗季布,衣褐衣,置廣柳車中。
9.
見“柳柳驚”。壓驚。
1.出自《西游記》我那黃袍郎與眾不同。你若諕了我的孩兒,與他柳柳驚是。
10.
量詞。綹,束。多用于須、發、線等。
1.出自《水滸傳》只見管營相公身邊立著一個人,六尺以上身材,二十四五年紀,白凈面皮,三柳髭須。
2.出自《金瓶梅詞話》氣的我鶴頂紅,剪一柳青絲兒來呵,你海東紅反說我理虧。
11.
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南方朱鳥七宿的第三宿。
1.出自《禮記·月令》〔季秋之月〕日在房,昏虛中,旦柳中。
2.出自《爾雅·釋天》嚅謂之柳。柳,鶉火也。
3.出自《呂氏春秋·季夏》季夏之月,日在柳。
4.出自《晉書·天文志上》柳八星,天之廚宰也,主尚食,和滋味,又主雷雨。
5.出自《水滸傳》每門有千疋馬,各有一員大將。怎生打扮……各掿伏手軍器,正按南方井、鬼、柳、星、張、翼、軫。
12.
古代五聲中“羽”的別名。
1.出自《爾雅·釋樂》宮謂之重,商謂之敏,角謂之經,征謂之迭,羽謂之柳。
13.
古地名。春秋時周室之邑,后為晉所侵。故址在今山西省鄉寧縣一帶。
1.出自《公羊傳·宣公元年》冬,晉趙穿帥師侵柳。柳者何?天子之邑也。
14.
姓。
1.出自《廣韻?有韻》柳,姓,出河東,本自魯孝公。子展之孫以王父字為展氏,至展禽食采于柳,因以為氏。
15.
古地名。春秋魯地。在今河北省鹽山縣東。
1.出自《路史·國名紀戊·柳》展禽邑。
16.
落葉喬木或灌木,枝條柔韌,葉子狹長,種子有毛。種類很多,有垂柳、旱柳等。
1.出自《詩·小雅·小弁》菀彼柳斯,鳴蜩嘒嘒。
2.出自《古詩十九首·青青河畔草》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柳。
3.出自《本草綱目·木二·柳》楊枝硬而揚起,故謂之楊;柳枝弱而垂流,故謂之柳,蓋一類二種也。
4.出自《老殘游記》看那大門里面楹柱上有副對聯,寫的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5.出自《老張的哲學》老張渴了喝水,熱了坐在柳樹底下休息一會。
1.官兵。
2.猶言部屬,仆從。
1.舊官制六部之一『尚書有常侍曹,主管丞相御史公卿之事。東漢改為吏曹,主選舉祠祀,后又改為選部。魏﹑晉以后稱吏部,置尚書等官,主管官吏任免﹑考課﹑升降﹑調動等事。班列次序,在其他各部之上。清末廢,并其職掌于內閣。參閱《通典.職官五》。
2.指南朝齊謝杋。杋曾為尚書吏部郎,故稱。
3.指唐韓愈~愈曾為吏部侍郎,故稱。
1.古官名。東漢置吏部郎中,主管選舉。或稱為"吏部郎"◇代因之。
1.《晉書.畢卓傳》"﹝卓﹞太興末,為吏部郎,常飲酒廢職。比舍郎釀熟,卓因醉夜至其甕間盜飲之,為掌酒者所縛,明旦視之,乃畢吏部也,遽釋其縛。"后因謂飲酒廢事為"吏部眠"。
1.為政的才能。
2.指有為政才能的人。
1.為政的才干。
1.官署名。東漢置,掌管選舉﹑祠祀之事◇改為選部,魏晉以后改稱吏部。參閱《通典.職官五》。
2.泛指官吏。
1.隨從的士卒。
1.作官的道路。
2.為政之道。
1.元﹑明﹑清府縣的吏員。
1.朝鮮從七世紀新羅時代至二十世紀初李朝末年所用的一種漢語朝鮮語混合文字。形式上都是漢字,文句中實詞多用漢語,虛詞多用朝鮮語(以漢字記音),句法從朝鮮語。
1.公文。
1.指吏胥的弊害。
1.猶吏隱。
1.官吏的員額。
1.官府的法令。
1.為政的方略。
1.唐宋時中書省﹑門下省均設吏房。掌官吏任免﹑升降﹑賞罰及差官文書等事。參閱《新唐書.百官志一》﹑《宋史.職官志一》。
1.官吏的俸祿。
1.亦作"吏干"。
2.為政的才干。
1.指祠官。古代掌管祭祀﹑祠廟的官員。
1.官吏之家。
1.官吏的節操。
1.古代官吏所戴的帽子。借指官職。
1.官署名。明清設吏﹑戶﹑禮﹑兵﹑刑﹑工六科給事中,掌侍從﹑規諫﹑補闕﹑拾遺和稽察六部百司之事。明初屬通政司,清屬都察院。
1.對官吏政績的考核。
1.指為政之道。
2.指官吏理事的才能。
1.指胥吏和仆役。
1.官吏的俸祿。
2.指吏祿制度。
3.官吏的祿位。
1.仕宦門第。
1.官吏與庶民。
1.古官名。元于儒學提舉司及各州設吏目為參佐官。明之翰林院﹑太常寺﹑太醫院,留守﹑安撫﹑招討﹑市舶﹑鹽課諸司及都指揮司﹑各長官司﹑各千戶所﹑各州均有設置。清唯太醫院﹑五城兵馬司及各州置之。其職除太醫院吏目與醫士類似外,其余或掌文書,或佐理刑獄及官署事務。
1.為政的才能。
1.官吏的氣勢。
1.指官府中的胥吏或差役。
2.泛指當官的人。
3.官吏與庶民。
1.官吏和將士。
1.官吏居住或辦公的房子。
1.猶言官兵。
2.泛指官府屬吏。
1.政事,官務。
2.指刑獄之事。
1.官吏的勢力。
1.官府的文書。
2.指吏部尚書。
3.指秘書之類人員。
1.為政的方法。
1.指官吏的貪欲。
2.指貪官。
1.官吏的風范。
1.指官府文牘。
1.謂官吏感到習慣。
2.官場習俗。
1.謂官吏議事。
2.指司法官吏關于處分定罪的擬議。
1.官府中的胥吏和差役。
1.謂不以利祿縈心,雖居官而猶如隱者。
2.山名。一名洼尊山。在浙江省縉云縣。
1.猶吏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