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水或其他液體灑落在物體上。
2.
動詞
使水或別的液體落在物體上。
1.
亦作“痳”。
2.
澆。讓水或其他液體自上落下。
1.出自《說文·水部》淋,以水沃水。
2.出自《齊民要術·笨曲并酒》凡人大醉,酩酊無知,身體壯熱如火者……湯淋處即冷,不過數斛湯,回轉翻覆,通頭面痛淋,須臾起坐。
3.出自《上李司徒相公論用兵書》其副卒賈直言入責從諫曰:“爾父提十二州地,歸之朝廷,其功非細,祇以張汶之故,自謂不潔淋頭,竟至羞死。”
4.出自《景德傳燈錄·守初宗慧大師》天晴不肯去,直待雨淋頭。
5.出自《紅樓夢》只見寶玉淋得“雨打雞”一般。
6.出自《雷雨》忽然一片藍森森的閃電,照見了蘩漪的慘白的臉露在窗口上,一道一道的雨水在她散亂的頭發上淋著。
3.
浸漬。
1.出自《廣雅·釋詁二》淋,漬也。
2.出自《西山游記》山麓一帶,紅墻淋漫,碧瓦頹缺,皆前朝有位號妃嬪園塋也。
3.出自《睡》走了久久,衫褲外面都淋出汗來。
4.
同“霖”。久雨。
1.出自《莊子·大宗師》霖雨十日
5.
山水奔流貌;雨下貌。
1.出自《說文·水部》淋……一曰淋淋,山下水皃。
2.出自《玉篇·水部》淋……又雨下皃。
3.出自《石鼓歌》雨淋日炙野火燎,鬼物守護煩?訶。
6.
用以形容水、血、汗、淚等連續下滴貌。
1.出自《水滸傳》﹝李逵﹞便伸手去宋江碗里撈將過來吃了,又去戴宗碗里也撈過來吃了,滴滴點點淋一桌子汁水。
2.出自《西游記》原來是秦叔寶、徐茂功等,將著一個血淋的龍頭,擲在帝前。
3.出自《奈何天·攢羊》馳報軍情,冒雪沖風汗也淋。
4.出自淮劇《藍橋會》勸一聲妹妹呀休要兩淚淋,你妻大夫小不相稱,妹妹受罪我心痛。
1.指天空。
2.天步,天運。
①國家機關、軍隊、人民團體中的公職人員(士兵、勤雜人員除外)。②指擔任一定的領導工作或管理工作的人員工會~ㄧ區鄉~。
即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培養、鹽干部的標準。革命化就是要求干部具備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擁護黨的基本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年輕化就是要求干部隊伍年富力強,保持不斷開拓創新的旺盛活力;知識化就是要求具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知識,能夠擔負領導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任;專業化就是要求干部掌握本行業的專門知識,具備業務管理和組織領導能力。在四化”中,革命化是基本前提。
培養、訓練干部的學校。簡稱干校。
①辦事的才能這個人還有點~。②有辦事才能的人這位副經理是公關上的~。
1.辦事才能。
2.有辦事才能的人。
曬干或晾干的蔬菜。
1.干燥而粗糙。
曬干的草,有時特指曬干的谷草。
1.推演《干》卦六爻所得的蓍草莖數。《干》爻皆為老陽,其數為九,故每爻九揲,每揲四策,共得二百十六策,干策與坤策相配,總為三百六十策,以象天地循環一年的日數。
2.泛指《易》卦中每一陽爻的蓍草莖數。參閱明何楷《古周易訂詁》卷十一。
1.枯瘦的樣子。
比喻一觸即發的形勢,也比喻情欲正盛的男女。
1.形容聲音嘶啞而顫抖。
1.面粉。
1.即干文車。
1.干裂。
1.指精明強干之臣。
〈書〉盾牌和城墻。比喻捍衛國家的將士。
世界第三高峰。在尼泊爾與錫金邊界線上,喜馬拉雅山脈東段。拔8586米。1955年人類首次登上峰頂。
1.謂干練有持事之才。
1.尋求機會。傺,通"際",際遇。
1.沒來由的愁悶。唐韓愈《感春》詩之四"干愁漫解坐自累,與眾異趣誰相親?"參閱蔣禮鴻《敦煌變文字義通釋》第五篇。一說,空發愁而無濟于事。見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干愁干忙》。
1.觸犯。
1.見"乾坤"。
見船塢”(1164頁)。
1.見"干支剌"。
1.見"干和"。
①直截了當;爽快說話~利落。②索性那人不講理,~別理他。
1.簡單爽快。
1.同"干脆利落"。
1.粗丑。亦指粗丑之人。
1.猶言干涉,插手。
1.干爹,義父。
1.瞎胡鬧。
比喻只有聲勢,沒有實際行動。
①一種簡易的筑墻方法,在兩塊固定的木板中間填入黏土夯實。②用干打壘方法筑墻所蓋的房。
1.方言。干爹,義父。
2.方言。對年長男人的尊稱。
1.方言。窮光蛋。
1.主管;經辦。
1.猶干人。
行車的主要道路。
1.牡丹花品種之一。
1.天德;上天的恩澤。
2.帝王之德。
3.剛健之德。
形容在一旁著急而又無能為力 。
1.違犯法規。
1.干的點心。
電池的一種。參看〖電池〗。
1.無物可吐而硬要嘔吐。
鏟除;消滅。
1.義父的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