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見“嶙峋”。〈書〉①形容山石重疊高聳的樣子。②形容人十分瘦削。③形容人剛強正直。
1.
見“嶙囷”。形容山勢盤旋。
1.出自《古文苑·班固〈終南山賦〉》伊彼終南,巋嶻嶙囷。
2.
見“嶙峋”。形容溝壑、山崖、建筑物等重疊幽深。
1.出自《送惠師》詩遂登天臺望,眾壑皆嶙峋。
2.出自《游黃山記》登始信之峰,峰忽中斷,兩壁嶄然,相去可尋丈,下視嶙峋千仞。
3.
見“嶙峋”。形容山峰、巖石、建筑物等突兀高聳。
1.出自《登鐘山謁寶公塔》詩我登鐘山頂,白塔高嶙峋。
2.出自《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四》塢口石峰東峙,嶙峋飛舞。
4.
見“嶙峋”。形容人體瘦削露骨。
1.出自《歸田瑣記·北東園日記詩》病入膏肓豈易蘇,嶙峋虎骨起長吁。
5.
見“嶙峋”。形容氣節高尚;氣概不凡。
1.出自《四賢記·解綬》[凈]狂夫氣概郁嶙峋,[丑小生]括目相看轉怒嗔。
2.出自《郎潛紀聞》太史敦尚風義,氣節嶙峋。
3.出自《芍藥與其它·銀杏》那是多么的嶙峋而又灑脫呀,恐怕自有佛法以來,再也不曾產生過像你這樣的高僧。
6.
見“嶙嶙”。形容山石突兀。
1.出自《盤車圖》詩淺山嶙嶙,亂石矗矗。
2.出自《水滸記·慕義》但見四山兀突,一水瀠洄,嶙嶙若海上神山。
3.出自《青青陵上柏》詩嶙嶙澗底石,郁郁振喬柯。
7.
見“嶙嶙”。形容人風骨不凡。
1.出自《聊齋志異·葉生》行蹤落落,對影長怨,傲骨嶙嶙,搔頭自愛。
8.
見“嶙嶒”。形容山石突兀。
1.出自《徐霞客游記·游恒山日記》望峪之東,山愈嶙崝斗峭,問知為龍山。
1.有音樂相配合的禮儀。
1.謂因樂于道而忘記憂愁。
2.指因眼前的快樂而忘記了憂愁。
1.歌舞技藝。
1.悠閑安樂。
1.和樂平易。
1.亦作"樂軼"。
2.悠閑安樂。
1.著名的小楷法帖。三國魏夏侯玄文,晉王羲之書。唐褚遂良稱其"筆勢精妙,備盡楷則",被評為王羲之正書第一。真跡已佚,后世摹本甚多。參閱唐張彥遠《法書要錄》卷二﹑卷三,宋程大昌《考古編·黃庭經》。
1.見"樂氏棗"。
1.舊時官妓的坊署。
1.舊指樂工或官妓的領班。
1.歌頌。
1.樂于用命。
1.古苑名。亦稱"樂游原"﹑"樂游園"。故址在今陜西省西安市南郊。本為秦時的宜春苑,漢宣帝時改建樂游苑。唐時,為長安士女游賞的勝地。
2.古苑名。故址在今江蘇省江寧縣境。南朝宋武帝所建。南朝梁沈約有《應詔樂游苑餞呂僧珍》詩。參見"樂游"。
1.指天子﹑諸侯舉食時所奏之樂。語本《周禮·天官·膳夫》"王日一舉,鼎十有二,物皆有俎,以樂侑食。"賈公彥疏"案《論語·微子》云亞飯,三飰,四飯。鄭云皆舉食之樂。彼諸侯禮尚有舉食之樂,明天子日食有舉食之樂可知。"
1.捆扎;捆綁。
2.拘束;束縛,不自由。
1.門內。指家室。
1.家門以內,家中。
1.猶拊心。
把東西捆在一起,使不分散把布袋口兒~好ㄧ這批貨物運送的時候,應該妥為包裝~。
1.軍事領導的才能。
1.指外任的大臣。
1.婦女的德行。
2.指婦女給人的恩惠。
借指貴族婦女。古時富家女子多居內室,因稱。
1.對督撫的敬稱。
1.指內宮。
1.委以軍事重任。謂寄以閫外之事,故云。
1.指后妃或妻妾的訓戒。
1.指將帥與郡守。
1.軍令;將令。
1.指妻子的要求或規勸。
1.古代將帥的府署。
1.舊指家庭﹑內室。
2.妻室。
3.指國內。
1.內宅。
1.地方長官的官衙。
1.宮中的道路。
1.指地方上的軍事統帥。
1.明代地方軍事機構"都司"的別稱。
1.地方長官的衙門。
1.指京城或朝廷以外,亦指外任將吏駐守管轄的地域,與朝中﹑朝廷相對。
2.指國境之外。
3.指外任的將吏。
4.指家庭之外。
1.將帥的威望。
1.謂悍婦的氣焰。
1.古時婦女所居內室。多指內宮。
1.猶將帥所居的帳幕。
1.指對婦女進行教化的職務。
1.指婦女的德業。
1.婦女的容止。
1.同"閫奧"。
2.比喻學問和事理的精微奧秘所在。
1.指京城之內。
1.境地;境界。
2.內宅范圍。
1.門限;門戶。
2.謂婦女所居內宅的門戶。
3.地域;疆界。
4.指學術﹑文藝上的較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