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古代官名。
2.
名詞
對某種人的稱呼。
3.
名詞
女子稱情人或丈夫。
4.
名詞
舊時稱別人的兒子。
5.
名詞
(Láng)姓。
6.
名詞
對年輕男子的稱呼。
1.
亦作“郒”。“郞”的新字形。
2.
青少年男子的通稱。
1.出自《三國志·吳志·周瑜傳》時瑜年二十四,吳中皆呼為周郎。
2.出自《少年行》馬上誰家白面郎,臨軒下馬坐人床。
3.出自《牡丹亭·肅苑》預喚花郎,掃清花徑。
3.
對他人之子的敬稱。
1.出自《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還家十余日,縣令遣媒來,云有第三郎,窈窕世無雙。
2.出自《世說新語·傷逝》郗嘉賓喪,左右白郗公:“郎喪。”既聞,不悲……公往臨殯,一慟幾絕。
3.出自《唐語林·補遺三》〔李景讓〕除劍南節(jié)度使。未幾,請致仕。客有勸之曰:“仆射廉潔,縱薄於富貴,豈不為諸郎謀耶?”
4.出自《書信集·致王冶秋》令夫人令郎均吉。
4.
女婿。
1.出自《顏氏家訓·治家》南陽有人……性殊儉吝,冬至后女壻謁之,乃設一銅甌酒,數(shù)臠獐肉;婿恨其單率,一舉盡之。主人愕然,俯仰命益,如此者再;退而責其女曰:“某郎好酒,故汝常貧。”
2.出自《資治通鑒·后唐明宗天成元年》帝遣中使崔延琛至成都,遇紹琛軍,紿之曰:“吾奉詔召孟郎,公若緩兵,自當?shù)檬瘛!?/p>
3.出自《西廂記諸宮調》夫人曰:“愿郎(指張生)遠業(yè)功名為念,此寺未可久留!”
4.出自《山鄉(xiāng)巨變》聽人說,你老人家的郎是個好角色。
5.
舊時婦女對丈夫或情人的稱呼。
1.出自《世說新語·賢媛》郗嘉賓喪,婦兄弟欲迎妹還,終不肯歸。曰:“生縱不得與郗郎同室,死寧不同穴!”
2.出自《留贈畏之》待得郎來月已低,寒暄不道醉如泥。
3.出自《踏莎行·自沔東來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夢而作》別后書辭,別時針線。離魂暗逐郎行遠。
4.出自《天涯歌女》天涯呀海角覓呀覓知音,小妹妹唱歌郎奏琴,郎呀咱們倆是一條心。
6.
偶亦用作自稱。
1.出自《元和十一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
2.出自《住谷城之明日謹以斗酒牛膏合琵琶三十二弦侑祭于西楚霸王之墓》江東余子老王郎,來抱琵琶哭大王。
7.
舊時奴仆對主人的稱呼。
1.出自《水經注·溫水》文(范文)為奴時,山澗牧牛,于澗水中得兩鱧魚,隱藏挾歸,規(guī)欲私食,郎知,檢求,文大慚懼。
2.出自《舊唐書·宋璟傳》天官侍郎鄭善果謂璟曰:“中丞奈何呼五郎(張易之)為卿?”璟曰:“以官言之,正當為卿;若以親故,當為張五。足下非易之家奴,何郎之有?鄭善果一何懦哉!”
3.出自《日知錄·郎》郎者,奴仆稱其主人之辭。
8.
北朝人子呼其父稱郎。
1.出自《魏書·節(jié)義傳·汲固》憲(李憲)即為固長育至十余歲,恒呼固夫婦為郎婆。
2.出自《日知錄·郎》又按北朝人子呼其父,亦謂之郎。
9.
明時稱微賤者。
1.出自《茶香室叢鈔·老爺》江陰湯廷尉《公余日錄》云:“明初閭里間稱呼有二等:一曰秀,一曰郎。秀則故家右族穎出之人,郎則微裔末流群小之輩。”
10.
稱僧。
1.出自《隨園隨筆·僧可稱郎》魏有三高僧: 支謙、支諒、支讖。諺云:“支郎眼中黃,形軀雖小是智囊。”是僧亦可稱郎。
2.出自《偕伯扶少云游崇效寺即贈寧上人》老僧喜客過,高談足清思。支郎既該覽,惠公亦強識。
11.
明清時苗族稱兵士。
1.出自《紀紅苗事》〔紅苗〕稱官曰老皇帝,稱兵曰郎。
12.
副詞。猶很,非常。
1.出自《對玉梳》轉過這山額角,生慘凄見一簇惡林郎黑模糊。
13.
通“廊”。參見“郎臺”。回廊邊的高臺。
1.出自《漢書·東方朔傳》今陛下累郎臺,恐其不高也;弋獵之處,恐其不廣也。
14.
春秋魯?shù)孛t斶呉亍9实卦诮裆綎|省魚臺縣東北。
1.出自《左傳·隱公元年》夏四月,費伯帥師城郎。
15.
姓。漢有郎??,唐有郎士元。
1.出自《通志?氏族略三》郎氏,姬姓。魯懿公孫費伯城郎。因以居之,子孫遂以為氏。
16.
官名。戰(zhàn)國時已有,秦漢時沿置,有議郎、中郎、侍郎、郎中等,員額無定。均屬于郎中令(后改為光祿勛)。其職責原為護衛(wèi)陪從,隨時建議、備顧問及差遣。東漢以尚書臺為實際的行政中樞,其分曹任事者為尚書郎,職責范圍與過去的郎官不同。后遂以侍郎、郎中、員外郎為各部要職。參見“郎官”、“郎中”。
1.出自《漢書·蘇武傳》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為郎。
2.出自《送文學士卒邛州》操筆賦《上林》,脫巾選為郎。
3.出自《西園種柳述感》把書堪過日,學射自為郎。
17.
對男子的敬稱。
1.出自《橫江詞》橫江館前津吏迎,向余東指海云生。“郎今欲渡緣何事?如此風波不可行!”
18.
春秋魯?shù)孛4呵雉數(shù)孛t斀亍9实卦诮裆綎|省曲阜市附近。
1.出自《禮記·檀弓下》戰(zhàn)于郎。
1.亦作"窯器"。亦作"窯器"。
2.陶瓷器。
3.專指陶器。
1.燒制磚瓦陶瓷器的工人。
1.舊稱主宰磚瓦窯的神靈。
1.北京名勝之一。又稱瑤臺。
1.指未經燒制的磚瓦土坯。
1.主管陶瓷業(yè)務的機構。
1.燒制磚瓦陶瓷等的灶里冒出的煙。
1.亦作"窯灶"。
2.古代一種熏煙御敵的軍事設置。
1.亦作"窯子"。
2.舊稱妓院。
1.力役與賦稅。
1.勞役與差役。
1.謂服勞役與戍守邊疆。
1.見"傜役"。
1.亦作"傜伇"。
2.古代官方規(guī)定的平民(主要是農民)成年男子在一定時期內或特殊情況下所承擔的一定數(shù)量的無償社會勞動。一般有力役﹑軍役和雜役。歷代以來,名目繁多,辦法苛嚴。
1.古關塞名。在今河南省澠池縣境。
1.見"殽焌"。
1.混雜錯亂。
1.殽山和函谷關的并稱。相當于今陜西省潼關縣以東至河南省新安縣一帶。
1.混淆。
1.猶雜陳。
1.混亂。
2.弄混亂。
1.殽山和黽池的并稱。
1.紛雜貌。
1.佳肴。
1.肉食和蔬菜。
1.錯雜差異。
1.摻雜;混雜。
1.酒肉飯菜。
1.智慧和才能超群的人。
1.猶碩儒。學識淵博的儒士。
1.艷麗的花。
2.猶英華。
1.亦作"英蘥"。
2.花;鮮艷的花。
1.猶明智。多用于頌揚人主。
2.指英明之君。
1.謂英明而勇于進取。
1.猶英睿。英明聰慧。
演員,翻譯家。北京人。滿族。1948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外國文學系。建國后任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員。1986年后曾任文化部副部長。演出劇目有《駱駝祥子》、《茶館》、《推銷員之死》等。譯著有劇本《咖啡店的政客》、《甘蔗田》等。
1.形容英武勁捷。
1.古樂《五英》﹑《韶》的并稱。相傳帝嚳作《五英》,舜作《韶》樂。
2.泛指優(yōu)美的音樂。
1.才華出眾的青少年。
1.古樂《五英》﹑《瀋》的并稱。《漢書.禮樂志》云帝嚳作《五英》,湯作《瀋》。亦泛指古樂。
1.美好的名聲。
2.指悠揚悅耳的聲音。
1.謂美名和盛業(yè)。
1.廣東省英德縣山溪中所產的一種石頭,有微青﹑灰黑﹑淺綠﹑灰白等數(shù)種顏色。其形如峰巒峻峭,巖穴宛轉,千姿百態(tài)。大者可用來壘疊公園假山,小者可用來制作幾案盆景,頗多奇觀。
1.才智或武藝出眾之士。
1.古國名。
1.政治清明的時代。
1.英俊豪爽。
1.英明的謀劃。
1.才能杰出的臺閣官員。
1.俊逸豪爽。